新华08网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徐博)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什么是“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质量的提高是否意味着劳动密集型岗位的减少,“中国制造”是否会因此丧失成本优势,大学生和农民工在其中又有哪些机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
“'更高质量的就业’应包括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等。”信长星说,这并不意味着只求“质”,不顾“量”,而是推进就业“量”与“质”的共同发展。
“国际上评价就业质量时,一般也是先要看就业机会的获得。如果失业率较高,大量劳动者得不到就业机会,就谈不上提升就业质量。”信长星说,“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前提,还是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就业规模。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有观点认为,工资提高可能使“中国制造”丧失成本优势。人社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有16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9.7%,虽然较去年22%的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属于高增长。
“只要工资增长水平不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水平,这种增长就是可以持续的,就不会让'中国制造’丧失成本优势。”信长星说。
信长星强调,下一步,人社部将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帮助劳动者实现更稳定的就业。
“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大学生和农民工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信长星说,“比如服务外包,每年都能解决几十万人的就业;再比如网上创业也解决了很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信长星强调,提升就业质量,应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份额,挖掘第一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就业潜力,以结构的优化推动就业质量的提高。
“工作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政府要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引导树立合理的择业观,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让劳动者人尽其才。”信长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