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西部地区转移,重庆IT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用工需求猛增,“回家”就业成为越来越多重庆外出务工者的选择。来自市人社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市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人数达38.6万人,同比增长30%左右。
农民工大量返乡,人口剧增给城市公共服务带来一定压力和挑战,一些北上广等特大城市曾面临的难题,开始摆在重庆等西部城市的面前。重庆应如何未雨绸缪,规避北上广难题?
“在家门口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回来就不准备出去了。”10月12日,江北区观音桥重庆人才大市场,30岁的潼南人张桓指着一家物流企业的招聘简章告诉记者,“十一”期间,他离开工作了5年的广东一家物流企业,准备回重庆找一份同样的工作。
重庆工作好找不出去了
“没想到重庆也有这么多物流企业需要招工。”张桓说,以前怕在重庆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现在根本不担心了。
和张桓一样,25岁的铜梁人王科也在熙熙攘攘的重庆人才大市场物色适合自己的工作,此前他在江苏当了2年工程施工员,他希望在重庆找到稳定的工作后,就在主城安家。
10月12日傍晚,西永微电园,25岁的大足姑娘张于琳刚下班,正和一群朋友说笑着走向离厂区不远的一家大排档。去年春节后,她没有回工作了两年的江苏昆山富士康,而是选择了西永的一家笔电配套企业。张于琳笑着说:“与在昆山比,现在收入没降,开支也少了,时不时还能回大足老家,比在那边(昆山)更合算。”
像张于琳这种返乡的农民工,在西永微电园随处可见。重庆英业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从沿海回来了,最近英业达招聘了一批从沿海归来的务工人员。”
据悉,10月12日在重庆人才大市场招聘的十多家企业招到的200多名员工,其中超过一半是返乡人员。
前9月38.6万务工者返乡
“最近两个月入场求职的返乡农民工同比增长超过200%。”重庆联英人才网副总经理曾华介绍,返乡人员主要来自沿海等发达城市,第一类是普通劳动者,主要是一线操作工;第二类是一线技术员,返乡后主要从事装备制造业类工作;第三类是有一定学历和较强能力的人,希望在重庆获得更好的工作平台。
究竟有多少外出务工者返乡就业创业?
“到今年9月底,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人员达38.6万,同比增长30%左右。”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农民工超900万,其中在外务工的超过400万,今年返乡就业的农民工约占在外务工者的十分之一。
“随着沿海产业转移和内地城市产业升级,劳动力迁移已成趋势。”重庆市政府参事、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王崇举表示,他正在进行一项返乡农民工的课题研究。
原因
产业转移用工激增
社保完善民工回流
为何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返乡就业创业?
“以重庆、成都为代表的西部城市,在产业化过程中,集群化引进了一些产业,如比较有代表性的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重庆市政府参事、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王崇举说。
来自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落户西永和保税港区的8家信息产业重点企业,目前员工已达7万人,而去年年底还只有4.6万人。以西永微电园为例,到2015年,产业工人将达25万人,未来三年园区就业机会将比现在增长5倍。而来自市人社局的数据显示,今年返乡就业的38.6万人中,有近5万人在电子信息产业就业。
“重庆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招商力度的加大,提供的岗位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正在吸引更多人返乡。”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研究所所长郁鸿胜表示。来自人社部的最新数据显示,1~8月份,东部11省市新增就业人数增幅同比有所下降,而重庆等西部城市增幅比去年高14%。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叶裕民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已由解决温饱转变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希望和家人在一起,承担家庭责任,家乡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
王崇举称:“重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也促使更多人返乡。”
影响
生活成本开始上升
考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大批返乡者,在为重庆产业发展提供急需的劳动力的同时,也给城市公共服务带来一些压力。
张于琳计划和朋友在外合租房子,问了几家中介公司最后只好作罢。她说:“两居室的都要1500元左右,有些高了。”
搜房网重庆分公司相关负责人李新东表示:“主城租房价格整体在上涨,部分区域涨幅较大,比如西永,去年年底两居室月租金约900元,而目前普遍在1500元左右,同比涨幅超过60%。”
生活成本上升只是一个方面,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也将遭遇挑战。以教育为例,《重庆蓝皮书》(2012年)称,今年我市将继续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城镇接受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增加到670所,这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出版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显示,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约8万元/人左右。重庆市人社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在市内务工的农民工约500万。如全部市民化,总成本将达4000亿元左右,分解到10年,每年所需资金400亿元,约占2011年29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的13.7%。
住房、交通、就医、教育等北上广特大城市曾遇到的难题,将摆在重庆的面前。
对策
产城融合有序转移
完善配套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重庆该如何未雨绸缪,避免患上北上广等地的“大城市病”?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研究所所长郁鸿胜对商报记者表示,一个城市的产业化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业大发展,吸纳大量劳动力;第二阶段产业调整,民工数量减少;第三阶段产业升级,吸引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
“现在大量民工返乡,说明重庆正处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过程中,这需要政府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他们在产业转型中的适应能力。”郁鸿胜建议,要规避北上广等城市曾遭遇的难题,不仅要做好区域发展规划和城市布局,还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走产业化和城市化融合道路”。
重庆市政府参事、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王崇举认为,北上广城市难题反映的是城市容量问题。
“城市容量由经济、社会和资源三个系统决定,经济系统包括就业岗位的数量和当地的财政能力;社会系统指城市的公共产品、设施和服务,如交通、医疗和教育;而资源系统包括供电、供水、供气等。”王崇举说,返乡潮给城市容量带来的压力,将直接体现在这三个系统上。
他建议,要规避北上广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要让三个系统和谐,必须要走“产城融合之路”。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往大、中、小城市(镇)转移。
“政府需要考虑的不仅是扩大就业,更应该思考如何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例如住房、就医、教育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叶裕民则建议,政府应制定一整套农民工城镇化的相关政策,让农民工就地转变成城市人,吸纳有能力的劳动力转变成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
其实,重庆已在未雨绸缪。
市人社局官员介绍,目前,全市设立了36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园区不仅为农民工创业提供全方位行政服务,还提供创业场地及各项优惠政策。
9月中旬,重庆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重要思路就是产城融合。《意见》明确提出“1+2+7+36”的工业园区群,既是产业发展的依托,又是城镇扩展的重点,坚持产城融合、园城互动,促进园区城市形态化,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成为带动城镇发展的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