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让农民学员学到技术和创业本领

网友投稿  2012-06-14  互联网

  浙江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湖州,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农业战略格局规划,长三角地区将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基地。《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则明确了在长三角农业经济发展中“推进现代农业集聚化,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定位。

  湖州职院认为,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服务,首先需要主动融入地方、对接政府,参与农村发展规划顶层设计的调研与制定工作,全面把握农业产业发展的战略走向,规划好专业设置。其次,针对农民学员分散性特点,与县(区)、乡镇成人学校合作建立分校、设置教学点,解决农民学员就近学习问题。再其次,不仅要提高学员的学历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员学到技术和创业本领,学以致用。为此,2009年湖州职院探索出“学历+技能+创业”的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2010年湖州农民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1以服务地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湖州职院创设了以面向地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的“三方合作、三教统筹、三层对接”农民学院的体制机制。

  三方合作,指的是办学体制的创新。农民学院由地方政府主管,成立了学院管理委员会,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院务会议负责制,负责经费投入与纯农专业学生学费补贴,统筹专业设置规划。农民学院由湖州职院主办,全面负责日常运行和教育教学管理,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建立评价奖励机制。农民学院由县镇联办,在县区设立分校,乡镇成人学校设立教学点,教学点负责招生、教学管理与实践、学生管理和技能证书培训等工作。

  三教统筹,指的是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农民学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创业经历,如何培养他们的全面职业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学院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由浙江大学南太湖农业推广中心、农业局技术专家、学校专业教师和乡村一线技术专家组成四级专家师资队伍,开展成人专科、本科学历教育;依托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技能教育,帮助学生取得技能证书;建立政府补贴农民大学生教学和创业基地培育、评选和奖励机制,开展创业教育。学院先后认定了19家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由专家教授结对提供创业指导服务,目前已有3家发展成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点。

  三层对接,指的是农民教育教学体系的创新。按照农业、农村、农民“三层对接”原则,学院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在专业设置、课程模式、师资建设上,分别与农业产业、农村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成功对接。

  专业对接农业产业。围绕湖州地方农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学院精心规划设置学科专业。目前,共开设纯农、涉农专业10个。同时,充分考虑、积极拓展高职专业群的服务面向,如财会、旅游、建筑、商贸等专业主要面向民主化进程中村务公开下的会计工作、农村休闲生态旅游、村建设中的村镇改造与建设、围绕一产做三产的商贸流通业等。

  课程对接农村企业。建立学历课程、技能培训课程、创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如畜牧专业的“养猪技术”课程,以学员创办的生猪饲养场为教学基地,集中开展饲养技术教学与实践;园林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由农民技术专家任教辅导;开设“新型农民创业大讲堂”,推出36门创业专题讲座菜单,组织农民大学生和创业农民选择性学习。

  教师对接农民合作社。建立教师与教学点、合作社结对制度,组织教师开展调研、自编教材、收集创业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参加岗位实践,指导、参与合作社企业的农业新技术应用和新项目开发,促进项目管理、内部规范化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服务。

  2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为落脚点努力提升服务能力

  农民学院的创办开创了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打造了校地、校企多种合作方式、多种体制机制、多种发展空间,初步实现了专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结合、人才培养与农村企业需求的结合、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结合、学校教师与创业农民的结合,创造了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等多种效益。目前,农民学院已在湖州下属德清、安吉、长兴3个县设立了分校,在乡镇成立了9个直属教学点,在校农民大学生达到1392人,占浙江省农民大学生的1/5,已经毕业的900余名毕业生成为农技推广的主力军、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湖州职院在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农业转型升级中跨出了第一步,但有许多问题仍需在下一步工作中思考、探索。

  第一,办好农民学院需要深刻理解“多教统筹”的发展方向。单纯依靠地方高职院校全日制教育培养农村高技能人才,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需求,在面向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的农村发展中,如何深刻认识地方高职院校“多教统筹”的发展方向,在服务“三农”中承担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责任;在面向村建设中,如何实现专业链与农业产业链的对接,拓展其服务功能;在面向城市化进程中,如何针对农村转移人口开展急需的普惠性职业教育,整体提升农民的素质与技能;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中,如何突出留守农村人口中农业领军人才的培养……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地方高职院校积极面对、努力探索。

  第二,办好农民学院需要提升办学水平,深化内部体制管理。目前,农民学院在我国数量还很少,大多办学时间不长,且以短期技术培训和学历提升为主。如何通过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统筹农民教育,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型农民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正确处理农民学生全面发展和一技之长的关系、阶段性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创建涵盖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技能+学历+创业”培养等多功能、系统化的农民教育体系,是今后农民学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

  第三,办好农民学院需要政府出台法律、政策予以保障。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出台的政府与学校共同开展农民教育的法律法规、法案和专项计划,有效地促进了这些国家农民教育的开展。如何引导地方政府出台促进农民教育发展的鼓励政策,如建立各级政府主导下的制度保障机制,细化公共财政投入政策,大力扶植和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开通全国或省内“农业职称评审制度”和执业证书或资格认证机制,建立职称与资格认定程序;引入“高校+科研+公司+农户+项目”的农业实验组合,实施必要的、精准的农业科技实验等,将是今后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主要任务。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2-06-14/130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