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傍晚6时,位于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门口突然热闹起来,一拨拨身着青蓝色工作服的人群从门内涌出门口后,一南一北分成两路人流渐渐远去。
在家门口就业,白天在园区的企业上班,晚上下班回去与家人团聚,“双转移”政策的实施,让一度漂泊式出门务工的龙川劳力“转回”了家乡,也转出了这一批务工人员的幸福生活。
2.52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1792人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本市户籍的劳动者人数共1394人,占到总人数的78%。
“在公司,基本上可以用客家话交流,听到的最多的话语也是客家话。”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总 经理助理李俊表示,公司的员工绝大部分也都是本地员工。
用工本土化不仅仅是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在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另3家投产企业里,聘用的员工基本上都是龙川当地人。
而据龙川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数字表明,自2009年至2011年,该县企业劳动就业总人数3.6万人,本县劳动力2.52万人,占70%。这个数据表明,2.52万人成功实现家门口就业。
“这是一个非常可观、有着积极意义的数据。”龙川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县技工学校校长邹建明解释道,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角度计算,2.52万人实现就业意味着2.52万个家庭近10万人脱贫。
对于一个仍旧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山区县龙川来讲,“双转移”无疑给这个有着2200多年历史文明的百万人口大县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这个有着17.8万富余劳动力的人口大县,呼唤工业,更殷切寄望“双转移”春风下,更多企业到龙川投资兴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推动该县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
培训让务工人员技能“转型升级”
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工序繁杂、精细、要求高,基本上都是现代化机器作业。
今年31岁的杨惠雄是该家企业生产事业部的一名领班,他在该企业工作的时间与企业在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落户的时间一样长,也是5个年头。
在这5年里,伴随着企业的转移升级,杨惠雄的技能也“转移升级”,逐渐从一个无一技之长的流水线员工,成长为一名掌握电脑数码机床熟练的技术工。也正是过硬的技能。让他走上了领班这个基层领导岗位。
对于自己的成长,杨惠雄表示,除了感谢他所在公司的精心培养外,他最想感谢的还是龙川县委、县政府。2009年6月,由龙川县政府组织的农民工技能培训班开班,杨惠雄获得了该次免费培训学习一个月的机会。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杨惠雄参加了数控学习班,掌握了数控机器操作的知识。
事实上,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增加农民的收入,龙川县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向前推进。而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在劳动者技能也“转移升级”,促进有效就业是该县的亮点。
据了解,龙川县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支持、推动“双转移”工作中的“劳动力转移”。首先,把“双转移”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内容,当作“一把手”工程抓落实。其次,加大投入,把就业、培训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从2009年至今,每年投入200万元以上资金保障工作顺利推进。同时,发挥县技工学校、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展校企合作、专项技能合作和订单式培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开设技能培训课程时,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用工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设了维修电工、计算机操作、服装设计定制工、制鞋、电子装接等专业,不断提升培训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和巩固就业率。
据龙川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2009年至2011年,全县共组织28636名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27014人成功实现就业,就业率高达95%以上。
劳动力转移 转来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事实上,“双转移”惠民政策的实施,为当地劳动者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让劳动者收获的并不仅仅是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收获的还有住房、教育及普通人都能享受的“天伦之乐”。
务工人员找回失落的“天伦之乐”
邹伟健,龙川县丰稔镇礼堂村人,现为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一名拷板技术工人。除去社保等社会福利,公司每个月会将2800多元打进他的工资卡中。
今年37岁的邹伟健,目前在县城租了一套房子,一对儿女上学,他的妻子负责在家照看孩子及日常生活。一个人工资4个人花,邹伟健一家的日子虽然过得紧巴巴的,但他一家“生活得很开心、很满足”。邹伟健这样形容他当下的生活。
邹伟健说这话是有感而发的。幼年丧父的邹伟健,曾经为了生活,不得不离妻别子到深圳等珠三角城市打工。在外打工的数年间,妻子和孩子数度生病,让他焦虑和痛苦。
这种背井离乡讨生活的日子,终于在2010年3月16日结束了。当年,在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的同乡介绍他到该厂去务工,在了解到该厂的工资待遇后,他毅然辞去了之前的工作,应聘到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上班。
“工资待遇与珠三角差不多,开支少了,等于工资比在珠三角还要高。”邹伟健表示,在家门口就业再也不用为春运的“一票难求”着急,每天都能和家人一起吃饭,还可以教孩子写作业,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他还透露,他到新的企业上班后存了近2万元钱,再加上之前的积蓄,这段时间正四处看房。“买一个地段偏一些的房子,给妻子孩子一个家。”邹伟健充满自信地说。
据了解,礼堂村有很多与邹伟健类似的年轻人,早年在外打工,结婚成家后陆续回到家乡,男性想办法创业,而女性往往就选择在龙川的企业务工,这样,既可以上班,也可以照顾家庭。
打工者圆了城市住房梦
6日,星期天下午。刘连青一家人在龙川县城文化广场悠闲地散步。牵在母亲手中的3岁多的孩子一路上蹦蹦跳跳,妻子走在一旁与父亲说着正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在身后的中联大厦7楼的某个阳台上,晾晒了一家大小的衣服。
30岁的刘连青是龙川县上坪镇回龙村人,与众多的农村青年一样,2000年高中毕业的他告别父母走出山门,成为景旺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一名流水员工人。勤奋、好学、上进的他,用6年的时间成为生产部的副经理,工资从最初的每月几百元升到现在的近万元。
尽管如此,在工资涨的时候,深圳的房价更是坐上了直升机,想在深圳拥有一套房对刘连青来说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2008年,对刘连青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当年,他所在的公司与龙川县签订投资协议,在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投资办厂。刘连青与400多名龙川籍务工人员转回到家乡新开办的工厂上班。
“龙川县城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只需要30多万元,我立即想到买房,让自己有一个家。”2008年,刘连青花费了28万元在龙川的黄金地段购买了一套面积148平方米的商品房,再花了20多万元进行了装修。2009年,刘连青与相恋数年的女友在新房里结成百年之好。2010年,刘连青的孩子降生在这套漂亮、舒适的房子里。
“如果不是‘双转移’,我仍然是一个‘无根’的打工人员。”刘连青表示,今天的他感觉生活很幸福,不再有背井离乡、远离父母的愁苦,也无需为孩子长大后读书的事发愁,“生活得很有尊严”。
事实上,“双转移”让很多的刘连青“有了房子,能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日子过得很幸福”。
据龙川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近年来,本地务工人员收入逐年递增,由2009年的人年均1.8万元收入增加到2011年2.8万元,年均递增33%以上。与收入增加相反的是,在家乡就业减少了务工人员的开支。而且,最无争议的是,房价与工资的差距,在深圳等大城市找不到的平衡点,在家乡却可以找到。据刘连青介绍,2008年与他一起从深圳工厂“转回来”的400多名同乡中,有近80人在龙川县城买了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