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探析新疆劳务输出:助农增收的朝阳产业

网友投稿  2012-04-17  互联网

    就近转移走出一片新天地

    伽师县是人口大县,去年该县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8.4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68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4%以上。

    伽师县在劳务转移方面的成功与他们实行的“劳务招商促就业”新就业模式有着密切关系。考虑到外出务工人员安全稳定、转移成本以及长期就业等问题,去年,该县向有着长期劳务合作协议的浙江宁波雅戈尔公司提出建议,希望对方在伽师本地建厂,县上免费为企业提供场地作为临时生产加工车间,并提供80台电动缝纫机和10万元配套设施作企业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的前期投入。目前企业已投资5000万元,建成占地120亩、拥有14条生产线、年生产量达800万件套的服装公司,吸纳了620名返乡务工青年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员工平均月工资1700元。目前企业还在扩建生产规模。制衣工胡尔西旦·库尔班说:“内地好,家乡也好,在家门口就业,方便,挣得也不少,村里的好多姐妹也进厂了。”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强化农牧民培训与市场对接的力度,与区内外多所职业技术培训院校对接,开展“订单培训”。县劳动部门和学校、企业签订用工订单,学员自愿选择学校,培训后在企业参加工作。 “政通过府买单、学校接单、企业订单、学生选单”,提高了劳动者素质。许多参加“订单培训”的学生除在疆内接受中等技能培训外,还在重庆新能源技能培训学校、平顶山煤炭学校参加学习,毕业后很多人选择了在本县企业工作。

    伊宁县根据本县劳动力技能差、双语水平低的实际,确定了用工需求和学员培训意向以及本地需求量大的8个重点工种,并优选了17家师资力量较强的培训机构和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进行授课,使大培训跟着市场走,提高了用工招聘率。今年参加大培训的5200名农牧民中有4800名与区内外各企业签订了劳务输出合同。

    在伊宁县阿热吾斯唐乡海潘买里村,记者见到了正在电焊铺工作的马国海。小马2010年参加了伊宁县组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凭着所学技术,他报名参加了地区的电焊技术大比武,并获得了地区电焊比赛第一名。拿着这个第一名的牌匾,他回到乡里立刻凑了20000元,盘下了本村的一家电焊铺开始自主创业。马国海说, “第一名”这个 可是一个金字招牌,村里和乡里的农业机械需要电焊修理,都冲着这个招牌而来。仅仅一年,他就挣了7万元。随后他又在电焊铺门前开起了洗车行,生意日渐兴隆,人手不够,他又把哥哥拉来一起干。今年,他用挣来的钱购置了新的电焊机、吹风炉,准备再扩大门面、扩大经营。

    马国海的父亲对记者说:“前两年真愁坏了我们老两口,3个儿子都已成人,夏天还可以忙忙农活,可一到冬闲,孩子们就和村里的其他人聚在一起,不是打牌就是打台球,无所事事。现在,孩子们好像变了一个人,挣了钱还拿来孝敬我们。”

   依托优势资源 打响劳务品牌

    新疆不仅是矿产资源大区,也是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大区。不少县市依托各具特色和优势的资源,打造劳务品牌,以品牌效应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呼图壁县依托苗木花卉优势,打造出了响彻全疆的“呼图壁苗木花卉工”的劳务品牌。呼图壁县已有20多年的苗木种植历史,近年来,为进一步引导、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创业,县上出台了相关政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精细化分工,鼓励农村富余劳力向特色林果业、设施农业转移,去年,该县把发展苗木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牧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村建设的突破口,着力打造西北重要的优质苗木生产及物流集散交易基地。在呼图壁县,可以找到所有能在新疆范围内种植的树苗,这里已形成落叶乔木、常绿树种、花灌木、宿根花卉4大系列产品。已远销到甘肃、青海、宁夏、陕西等地。

    目前呼图壁县已成为全疆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苗木基地,南北疆、尤其是乌鲁木齐的绿化美化苗木花卉大多都出自这里。去年首届亚欧博览会会展中心绿化所用苗木的50%以上出自该县二十里店镇。去年全县育苗面积新增1.64万亩,突破5万亩,苗木花卉品种达到208种,年销售量达到7000万株,年产值近1.6亿元,由县财政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该县苗木花卉交易展示中心,已成为全疆最大的苗木花卉交易展示中心,依托这个交易展示中心,今年将举办全疆首届苗木花卉交易博览会。

    广阔的市场吸引着呼图壁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苗木花卉产业转移,近年来,该县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林科所、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培训合同,联合开展苗木花卉种植、管理、营销、储运职业技能培训,并建立苗木花卉培训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使所有参加培训的农牧民都能熟练掌握技能,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智力支撑。全疆各地随时都有单位、企业和苗木种植户前来该县邀请苗木花卉工,“呼图壁苗木花卉工”劳务品牌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哈密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围绕国家和自治区对煤炭的政策支持,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把煤炭东运作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突破口。

    该县劳务输出办公室主任甘雷林告诉记者,县上依托大河镇汽车运输协会打响了“巴里坤汽运工”劳务品牌。2006年以来巴里坤汽运人以诚实、信用赢得了全国各地客户的好评,煤炭、铁精粉、哈密瓜等货物通过巴里坤载重卡车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汽车货运劳务行业成了巴里坤人增收的主要渠道。

    大河镇农民通过劳务增收致富,带动奎苏、石人子、花园等乡镇的农牧民也加入到货运队伍中来。2010年以来,巴里坤县分别成立了路鑫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和宏通运输公司,与新疆广汇新能源公司等签订协议,由企业融资担保向为企业提供服务,2011年底全县载重卡车已增加到5000辆,在哈密北出口形成了汽车驾驶、配件销售、修理和电焊工作的一条龙汽修劳务经济带,从业人员达10000多人,大幅度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务收入。同时,该县积极培育先进典型,先后树立了铁路线上发家致富的李世祥、党建平、毕玉雷和叉车标兵董亮,进一步巩固了“巴里坤搬运工”全国劳务品牌。目前,全县每年有3100多人分布在东至疏乐河,西至阿拉山口,南到库尔勒,如今他们中的300多人成了企业中层领导和技术能手,月收入均在4000元以上,带动了该县海子沿乡、萨尔乔克乡、八墙子乡的600多名少数民族加入铁路搬运工队伍,去年全县人均劳务创收2231元,较上年增加529元。

    墨玉县将维吾尔族特色餐饮文化,通过农民经纪人走向了全国各地,打响了墨玉民族特色餐饮文化的品牌。

    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建国介绍,民族特色餐饮以及干果、水果以其独特的品质,受到内地人们的一致好评。县上通过大力培养劳务经纪人,使其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县上还从就业信息发布、开展职业介绍、引导培训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服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目前全县约有200名经纪人,每年通过经纪人带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的80%。

    该县奎雅乡阿不来提·阿不力孜在湖北武汉先从摆摊开始,后来逐渐扩大经营烧烤,捞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近年来,他先后带领1700名农民外出打工,在湖北的荆门、钟祥、沙祥等地做烧烤生意,人均月收入达2600元至2800元。在他的带动下,奎雅乡的热合拜尔·巴热带领870人在湖北仙桃市从事烧烤;吐外特乡的加帕尔·图尔迪带领450人在湖南长沙从事烧烤;柯其乡的芒苏尔·热杰甫带领1000人在四川成都从事烤肉、民族特色餐饮业;喀尔赛乡的麦麦提明·阿卜杜拉带领200人在北京朝阳区步行街从事新疆干果及水果批发;柯其乡的阿不力孜·卡斯木带领55人在北京新发地从事水果批发。2007年11月墨玉烹饪厨师及烧烤工、墨玉劳务、墨玉艾得莱斯绸编织工、墨玉地毯编织工、墨玉奎雅小刀制作荣获全国劳动品牌展示交流大会“优秀劳务品牌”。

  借力援疆 拓展就业新途径

    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后,各地借助援疆省市力量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援助省市也在人才、资金、培训等方面给受援地劳务输出产业以大力支持。

    江苏南通市是闻名全国的建筑之乡,作为伊宁县的对口支援单位,他们始终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

    去年,南通市参与伊宁县冬季劳动力大培训。他们投入援疆资金1000万元新建了6000平方米的实训楼和学生餐厅,打造出一流的职业培训基地,实训基地投入使用后可达到3000人培训规模。同时依托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建成,与援建方加强合作,今年2月,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伊宁县职业培训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将定期选派该县农口专业技术骨干赴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培训交流,还将选派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到伊宁开展专题培训、讲座和技术指导,建立两地交流互访机制。

    结合伊宁县冬季劳动力转移大培训,南通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该县职业培训中心开办建筑工人培训班,无偿为当地培训建筑工人1600多名。今年南通市建筑专家采取手把手指导、实地操作帮扶、示范建设引领等办法,将本地砌筑工、电焊工等施工人员安排在交钥匙工程项目中进行锻炼。目前已有3名南通专业砌筑工参与到伊宁县大培训的砌筑专业培训班的指导工作,已带出1600多名当地各民族徒弟。

    疏附县把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组织向内地转移就业纳入援疆工作规划。副县长周博林介绍说,县上利用广州市对口援助的优势,通过广州市援疆干部牵线搭桥,在广州周边地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成为向内地转移就业的主渠道,并形成规模输出。去年仅通过对口援助就在广东开发用工岗位近万个,5000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广东实现了就业。解决了以往务工地不集中、管理分散、转移组织难度大等问题。该县还选择与本县产业发展关联度高、用工量大的企业,以乡为单位大批量组织转移,为该县今后的发展储备了大批熟练工人。

    优质服务 保证农民工合法权益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的转移就业,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完善的服务保障。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建立了由区长任组长的米东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协调、领导和推进工作,并出台《米东区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实施方案》,为进入各类基地创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免费摊位(商铺)、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区上还依托特色品牌优势,成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及企业共参与的米东区餐饮协会,维护餐饮企业的合法权益,实现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为掌握基础信息,米东区还采取每人每月补贴200元的办法,在全区81个村设立81名兼职信息员,收集用工信息,通过各媒体发布用工信息。仅2011年,政府就向农民提供用工信息1000多条,用工岗位3827个。

    墨玉县针对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权益受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分别在乌鲁木齐天山区、湖北武汉、湖南郴州、浙江宁波、农一师阿拉尔市设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站”,选派得力干部带队,全程为务工人员服务,协调解决劳务纠纷、劳动争议、工伤事故;积极与输入地协商沟通,切实为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务工经商人员提供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便利。

    疏附县建立了用工跟踪回访制度,坚持转移一个成功一个,对输出人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做好跟踪反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县有关部门还定期到各用工单位进行走访,及时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切实保障务工者的合法权益。该县还在土地承包、职业培训、子女教育、返乡创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保留外出人员的土地承包权、减免积累工和义务工、免费体检、免费培训、县财政预先支付工作周转金、垫付路费等。对返乡创业者,享受与招商引资相同的优惠政策等。在外出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用工企业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站,组建临时党支部、团支部、工会,实施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规范管理和服务。目前该县已在广东、山东、天津、河北等地建立党支部、团支部10多个。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2-04-17/129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