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万物复苏。冬眠后的土地,迎来返青时节。
56岁的李永家吃过早饭后,溜达着来到了村头的地里。在自家麦田(微博),他蹲下身来,扒拉开麦苗根部的泥土,仔细查看小麦(2620,-26.00,-0.98%)的生长状况。“苗情不错,再过几天,一浇返青水,就绿了!今年麦子孬不了!”他乐呵呵地念叨着。
李永家是章丘市刁镇刁西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在这个4800多人的大村子里,现在还像老李一样在家务农的村民成了少数。这位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感慨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现在种地的都是和我差不多年纪的人。”
不只是在刁西村,事实上,农业人口的老龄化已经成为全国性现象。在农忙时节,青山绿水之间,埋头耕作者多是苍颜白发的老人。
记者了解到,刁西村的年轻人多数通过考大学或外出务工进到了城里,即便是那些留在家里的年轻人,也会去附近的镇企上班,或者自己做点小生意,只是在农忙的时候才到地里帮帮忙。
像李永家的儿子李钢今年31岁,虽然没有外出打工,但也没有专心务农。他在村里自己开了一个家电门头,主营家电销售和安装、检修,帮父亲种地只是他的副业。
前不久,农业部在全国27个省份组织“百乡万户调查”,有些农民的担忧就很有代表性:“儿女们不愿意回来种地,说不定我们就成了‘末代农民’。”
新生代农民为何不种地
记者调查了解到,年轻人现在不愿意种地,主要原因是种地的收入不高,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率相对较低。
尽管早在2006年中央取消了农业税,并加大了对种粮农民的粮食补贴和农机补贴力度,但是农资价格的上涨速度和幅度远远大于惠农补贴。而且,在很多年轻人看来,种地仍然是一件得看天吃饭的事情。
相比之下,外出打工更加划算。在城里,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在2000元左右。即便是在附近的乡镇企业打工,一月挣1000元也不成问题。“干几个月,就顶种地一年的收入,而且不愁找不到工作。”
另外,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从小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毕业后直接进城务工,早已经脱离农业生产多年,并不熟悉农业技术。他们摘下了“文盲”的帽子,却又戴上了“农盲”的标识。
“种地需要经验,有些年轻人想种也种不了。”李永家感慨道。
规模效益重生吸引力
“农民不够,农机来凑。”在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这是一个解决办法。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刁西村土地上掀起了农机闹春耕的高潮。一辆辆翻土机开进地里,来回翻土,马达轰鸣。“现在种田都是机械化,手工活少了,不像以前那么累。”李永家一个人就租了村里30多户人家的地,一共130多亩。
农民种地,已经进入到了机械化作业时代。机械化耕种,让农民不再那么累;规模化经营,则让农民赚到了钱。据章丘市植保站站长胡延萍介绍,种植形成规模,农机推广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会更加到位,亩产能增加10%。2011年,李永家的130亩地收入10余万元,比儿子做生意的收入多出一倍。
“当年我们包地的时候,都说我们傻;现在赚钱了,又都说我们有头脑了!”说到这儿,李永家和村里的几位种粮大户很是得意。
9年前,李永家以每亩地每年220元的价格包下了现在的130亩地,期限为10年。现在,眼看期满,他开始为土地流转的事情操心。“这几年什么价格都在涨,土地租金肯定也会涨。”但是,他还是下决心要继续租下去,因为他明白,“只有地种多了,才能赚钱。”
有钱赚地就不愁没人种
机械化、规模化耕种的前提,是土地连接成片,可以进行统一管理。但在当下的农村,一条条田埂将土地切割成小块,分散到千家万户。体形庞大的农业机械,在小块田地里难有用武之地。如何打破“田埂”阻隔,让农机顺利开进地里,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关键一环。
目前,实现农田种植规模效益的方法有两个:一是规范土地流转,让土地集中到种粮大户手里;二是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土地托管服务。
记者从章丘市农业局了解到,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章丘市便在争取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适当辅以行政推动,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和灵活的工作方法,推动农村土地规范流转。截至目前,章丘市耕地面积共计114万亩,累计流转土地13.6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12%。
但是,像李永家这样流转大量土地的种粮大户毕竟是少数,如何让更多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省心、省钱、省力?
基于此,部分农村组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土地托管服务。农户把土地的管理权委托给合作社进行管理,由合作社统一种子、农药、肥料,统一耕地、播种、收割,统一实施田间管理。
“现在地里的活儿都是机器干,赚的钱也不少,农闲时还能做点小生意,比打工都舒坦。”李永家时不时就这样劝说儿子李钢来接班。他相信,“只要能赚钱,这地就不愁没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