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培养年轻职业农民是一项战略任务

网友投稿  2012-01-11  互联网

  日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项对全国160个乡镇184个村庄的1913户农户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农民希望国家征用土地,唯一的要求是得到合理的补偿。虽然这只是一个局部地区和人群的调查结果,但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与关注。

  过去我们谈到土地问题时,最常说的话是“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是土地的守护神”。今天发现这句话在一些农民特别是年轻农民身上,已经变得不灵验了,他们对土地的感情不像老一辈农民那样深厚,也不再“视土如命”。突出的表现就是耕地抛荒和期望用土地换钱。在城市郊区,农民们最期望的就是土地被征,可以获得高额的补偿。对有些农民来说,“只要补偿合理”就放弃土地,确实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何以出现一些农民希望被征地的现象,固然与高额补偿款的诱惑有关,除此之外还有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是家庭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兼业农民大量存在,使许多农户务工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农民对土地的感情随农业收入所占比例减少也就越来越淡薄,特别是那些以务工收入为主的兼业农民,把所承包的小块土地视为“鸡肋”;其次是土地产权缺陷导致农民对土地收益缺乏稳定预期,尽管中央一再强调要赋予农民稳定而长久的土地权益,但农民所感觉到的却是随处存在的土地被“强制收回”、“强制转租”等威胁。一旦遇到有征地机会,就图眼前利益,免去对不确定未来的担忧;其三,不愿当农民的社会心理影响。以离开农村和农业为荣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倾向,产生的直接推动力就是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不愿意当农民,既不愿意种地,实际上也不会种地,自然对土地的感情就淡漠了。

  农民对土地态度的变化,直接导致两个消极后果。第一个后果是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加剧。据中国农业大学某课题组对全国10个省市20个村庄的调查,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57岁,由于老农民力不从心,过去的精耕细作、“见缝插针”的土地利用行为被广种薄收替代了。抛荒、减少种植复数、粗放种植等在一些地区成为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普遍措施。甚至作为一种孝道的表现,外出务工的子女劝说老年人放弃耕作,在家里颐养天年。第二个后果是使耕地保护变得更加艰巨。农民对耕地的珍惜是耕地保护的最重要防线,随着人们对土地态度的变化,耕地保护面临两个危险:一是耕地利用效率降低,撂荒、粗放经营均属于此范畴;二是转变土地用途的危险,普遍的情景是转租土地给工商资本,农民自己拿地租,工商资本再以各种名目转变土地的用途。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直接或间接威胁到农业的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农民盼望被征地的现象,主要存在于城市郊区、重点工程沿线等有可能被征地的区域。但是农民对土地态度的变化却有一定普遍性。如何应对这一变化,保障国家的农业安全?笔者认为必须从培养职业农民尤其是年轻的职业农民做起。职业农民的好处在于:职业农民把农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农业经营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他会更加关心土地可持续利用价值;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农业职业经验的积累;有利于培养职业农民对土地的感情,这一点非常重要,对土地的感情不仅决定对农业的态度,也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质量。

  就目前而言,职业农民的形成环境最迫切需要解决四个问题。第一,稳定的土地制度,包括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包括农民土地承包权在内的财产权益,给农民以稳定的土地收益预期;第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职业农民的形成需要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做基础,因此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十分重要,以利于土地适度集中和利用;第三,把城市的公共服务延伸到乡村,为乡村的职业农民享受现代文明创造条件;第四,创造尊重农民的社会心理氛围,社会赋予职业农民社会责任不断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也要随之提高,只有农民受到社会尊重,职业农民才能得以形成。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2-01-11/127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