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乌兰察布市市委、政府根据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劳动者技能水平偏低、收入偏少的实际,健全培训机制,严格培训制度,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学校企业联合,加大了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努力由劳动力大市向劳动力强市转变。2011年1-10月末,城镇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农牧民工转移技能培训共计46472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5773人,增长125%。
一、培训对象广泛。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就业技能培训:对20547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农牧民开展了实用技能培训;对835名未能继续升学的城乡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开展了劳动预备制培训;对2472名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了创业培训;对用人单位新招收的14072名城乡劳动者进行了岗前培训;对企业已经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的9381名劳动者进行了技能提升培训。通过分类实施,大大提高了对劳动者培训的覆盖面。
二、培训形式多样。根据培训者地域、行业、岗位的不同,采取多种培训形式。一是集中培训与“送学上门”相结合。充分发挥现有的培训资源,建立各类培训基地。在城乡劳动者集中的地区,利用技工学校及其它职业技术学校,组织集中培训;在劳动者分散的地区,利用街道、社区、乡镇和嘎查村所办培训站(点),请专业教师上门服务,把培训班办到了参培人员的“家门口”。二是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的个人素质和各类参培人员的实际需求,对于以理论授课为主、不包含实际操作技能训练、无等级的职业(工种),以短期培训为主;对于技术性较强、包含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具有职业等级的职业,以开展中期、长期班为主。三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对于在当地无法培训、确又急需的职业(工种),将参培人员送到外地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对于当地所需培训专业缺少培训教师时,将外地的师资请进来进行培训。四是当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相结合。在当地培训同时,还对输出到异地相对集中的地区开展培训,在呼市,包头,鄂尔多斯设立了劳务输出办事处,以使在异地的劳动者也能得到培训。另外还根据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需求实施定岗、定单、定向式培训。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网络化培训格局。
三、培训机制健全。一是建立“乡镇+院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培训机制。形成乡镇组织学员,院校开展培训,企业安排就业的培训模式,形成了以就业为向导的培训机制。二是建立“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合二为一的服务机制。根据当地主导产业以及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依托有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重点对有创业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同时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今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763万元,使培训、政策支持、创业形成一体化。三是培训管理和考核验收机制。把日常跟踪管理与年终考核验收有机结合,严格执行开班申请、过程检查、结业审核三项制度。乌兰察布市人社系统根据各地区开班情况,组成专门力量进行督导或定期、不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抽查验收。考核验收内容包括:综合管理(含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硬件设施、项目设置、档案台帐);教学管理(含计划措施、办班规范、课堂管理、考核管理、教材大纲);工作实绩(含培训质量、就业效果、完成任务、职业指导、创新机制)等内容。
四、组织领导完善。市委、政府将劳动力培训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对各级党委、政府实行考核管理;并建立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建设、交通、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农牧业、经委、公安、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十二个行业的主管部门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行业和基层行政组织的作用,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了政府主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部门配合,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使对劳动者的培训工作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从而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