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下乡”破解用工荒
本报讯(记者李昱霖 通讯员王井堪)让“留守”的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有的企业还实行上班不约束工作时间的制度。近年来,河北辛集市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主动“下乡”,破解了自身用工荒难题。
辛集市区皮革、服装加工、纺织、电子机械装配企业云集,这些企业既是当地支柱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企业都曾遭遇用工荒难题。
一家公司去年订单不断增加,但受职工人数的限制,加工能力跟不上市场需求。在辛集市及周边县区招工,屡遭“招工难”。在这种情况下,去年一张500多万元的订单,只能拱手让给了其他企业。
如今在不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多以妇女及年龄较大的男性劳动力为主。他们或因家里的土地没人照管,或是留下来照顾孩子和老人,都无法到市区或外地打工。
正是看到这种现状,辛集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在乡下建起了分厂,让“留守”的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
吕秀云嫁到和睦井乡理顺井村已17年了,她的一直是丈夫外出打工,她在家种地,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真没想到今年能和城里人一样,有班上了!”吕秀云说。
为吸引更多的农民到企业上班,一些“下乡”企业还规定:可以晚来,可以早走,自由做工。河北申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职工上下班,不设迟到和早退的考勤制度。在工作时间上,从周一至周六,自早上6时到晚上10时,厂房一直对职工开放,什么时候上下班,一天上多长时间班,都是职工说了算。该用工制度一出,前来应聘者云集。
“原设计150人的生产线都满员了,我们又扩容了一条生产线。现在报了名、等待上岗的,已经有8个人了。他们只能等有人因故辞职,才能来顶岗”,分厂厂长王新文王新文高兴地说。
经营理念的改变,让企业用工方式也更加灵活起来。
和睦井乡马乡村的一位杨姓村民,原本在辛集市开办了皮革服饰加工企业,受企业“下乡”经营思路的影响,他最近把老家的民房重新设计、修缮,改造成皮衣加工车间,招聘了6名本村及附近村里有从事缝纫工经历的熟练机工,执行与在辛集市区的总厂同样的工资标准。上下班没约束,职工们有时把半成品领回家,晚上加班,还不影响和家人的团聚。
而该村的杨策,一直在辛集市一家化工公司上班,赶上企业临时停产放假,她就到当地一家手套加工企业干几天。每天50元左右的收入,没因企业停产影响到她和家人的生活质量。“干几天就走,在以前,企业从不这样用工。”杨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