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实的转型升级保障机制
中山市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同时,也必然首当其冲先行遇到许多发展中与发展起来后的问题。全市312万人口中,外来人口已超过户籍人口,现有各类经济组织20多万家,从业人员达217.8万人。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八项机制,努力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先后获得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
围绕全市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实施创新提升,通过产业升级优化存量。先后制定20多项政策,鼓励和扶持不同类型的企业转型升级。全面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双转移”、“双提升”战略,在省内建立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引导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环境容量需求型企业异地转移发展。注重以增量稀释存量,围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不断提升招商引资质量。今年我市积极参与省委、省政府牵头的央企招商、民企招商等三大招商战役,签约项目总投资额接近4000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在珠三角排第一位,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珠三角排第三位,继续以广东省1%的土地、3%的人口,创造了名列第五的经济总量。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带来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不断优化的经济结构与不断提升的经济发展质量,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落实广东省《关于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的指导意见》的实施办法等17份政策文件,并将和谐劳动关系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建立部门联动机制,采取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办法,形成调处劳动争议的合力。建立党、工、青、妇横向联动机制,以企业党群工作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公正严明的劳动执法机制
对全市50人以上企业建立诚信档案,按诚信状况分为A、B、C、D四级,将评为C、D两类的企业列为工资发放的监控重点。强化劳动监察执法,实行用人单位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欠薪逃匿等制度,去年以来共为4.5万名职工追回工资7000多万元。近年来,累计组织法律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企业经营者和劳动关系协调员35万人次。
公平合理的薪资分配机制
我市将确保劳动收入稳定增长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来抓,严格实施最低工资制度,将最低工资标准提升为1100元/月。构建市镇两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指导已组建工会的非国有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目前全市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超过1万家,已建立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6750家,覆盖职工55.8万人。严格规范工资支付行为,全市已收取建设领域工资保障金7亿元,已在4个镇开展租赁企业工资保障金制度试点。
广泛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
我市通过政策激励、建章立制、宣传发动等措施,鼓励引导企业加强职代会、集体协商、厂务公开等与职工切身利益有关的制度建设,让职工对企业管理和决策有发言权。在职工人数800人以上、已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成立企业劳动争议协商委员会。去年以来,全市企业劳动争议协调委员会成功化解7290宗劳动争议案件。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全市职工通过民主听证、职工热线、企业网上论坛等渠道,提出合理化建议8347条,开展技术革新项目3217个,带来经济效益16.8亿元。
共同成长的职工发展机制
我市积极组织开展“同是中山建设者”百佳外来务工人员、优秀技能人才、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百佳雇主等评选活动,先后有1800多名优秀务工人员、150多家企业获市级以上表彰,并在优秀工人、农民中选拔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20多名。去年以来,全市投入2670万元举办安全生产、职业技能和公民道德等专题培训,培训从业人员5万多人。全市实现镇镇建有图书馆和健身广场,村村建有农家书屋和健身园。
充满温馨的人文关怀机制
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流动人员积分管理制度,全市共有1.5万名外来务工人员或其子女通过积分实现入户和入学。着力推进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户籍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平等共享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广东省率先实现基本养老保险、住院和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目前,全市自愿参加社会保险并达到退休年龄的参保人每人每月最低享有600元养老金,住院报销最高可达17万元,门诊报销额最高达80%。
关口前移的矛盾化解机制
我市的行政村均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基本形成覆盖镇、村两级劳动争议调解网络。近3年全市共成功调解劳动争议5.1万宗,涉及金额4.4亿元。将劳动仲裁机构延伸至镇区,近3年全市共立案仲裁1.6万宗,涉及人数5.5万人。我市还健全职工诉求表达机制,畅通职工诉求反映渠道,落实领导包案下访、领导挂片督导等制度,做到举报投诉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