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广东“双转移”令农村女性有更多机会在家门口就业

网友投稿  2011-07-26  互联网

编者的话:自200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简称“双转移”)决策部署以来,珠三角实施“腾笼换鸟”,欠发达地区“筑巢引凤”,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获得有效推进。为弄清“双转移” 对广东省珠三角和欠发达地区产业工人的就业现状、流动经历、收入与消费状况、生活与情感状况等产生的影响,广东省妇女研究中心围绕广东推进“双转移”中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产业工人的就业和生活状况、农村女性在“双转移”中面临的机遇挑战等问题进行了调研。近日,本网记者与该专题研究项目的签约负责人省妇女研究中心主任曾小瑛进行了一次对话,了解到课题调研成果的情况。

  “双转移”中农村女性就业状况出现了新变化

  记者:这次调查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在哪些地区进行?

  曾小瑛:这是在联合国社会性别主题工作组的资助下,与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专家合作,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研究方法进行的一次深入调查。本研究经过反复咨询、论证和试调研等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式调研时间启动于2010年下半年,在广东的深圳、东莞、佛山、清远、河源和惠州6地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其中,深圳、东莞、佛山作为发达地区产业转出地的代表,清远、河源以及惠州作为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地的代表。调查中获得有效问卷2058份,其中,男性781份、女性1277份,调查涉产业工人的就业现状、流动经历、收入与消费状况、生活与情感状况等。通过比较分析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简称转出地和承接地)产业工人(简称工人)的就业和生活状况、男女的性别差异,研究农村女性在双转移面临的机遇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加农村女性就业机会和改善就业环境,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几点建议,供决策参考。

  记者:在“双转移”中,女性的流动性是否和男性一样活跃?

  曾小瑛:这次调查对象中,“80后”工人占主体,女性占六成多,她们受教育在高中以上程度的低于男性6%。由于产业转移给产业承接地带来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女性得到的机会高于男性4.41%。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转出地工人流动性高于承接地,女性流动性低于男性。这主要体现在换工作的频率,女比男低近3%,倾向于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流动;而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比例女性也低于男性。一般在换工作后,职业地位整体上会得到明显的提升,男性职业地位的上升幅度远远高于女性。男女再次换工时都会青睐于规模大的公司:男性初次就业时在300人以上的大厂工作的比例为41.32%,而当前就业的比例为60.79%,女性则从45.04%提高到 65.07%。

  从问卷调查和访谈中获悉,个人发展需要是他们换工作的主要原因,男性比女性更注重个人发展前途。

  记者:“双转移”对工人的收入有哪些影响?

  曾小瑛:影响变化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平均工资,转出地高于承接地,男女工资差异在转出地尤为明显。转出地人均工资2127元/月,承接地1726元/月;女平均工资低于男,前者 2043元/月,后者1885元/月,相差158元。男女工资差异在转出地更为明显:女工资为2060元/月,比男工低178元。在承接地,男女的差异并不明显,男约1734元,女约1722元。可见,产业转移初期男女的差异并不明显,但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男女的工资差异将不断加大。

  第二、涨工资幅度,承接地高于转出地0.86%,男比女高6.73%。可见,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以及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梯度转移,将有助于欠发达地区工资“水涨船高” 缩小地区差异,但却拉大男女收入差距。

  第三、人力资本,是影响工人工资收入的主要因素,转出地的教育的回报率比承接地高,男性比女性高。调查显示:无论男女,文凭越高越容易提高其工资水平。从样本来看,具有大学以上文凭的工资待遇显著地提高。同时,职业地位是影响工资收入的另一重要因素。工资收入的职业地位差距在承接地比业转出地更大。在转出地,从普通员工到中级管理人员再到高级管理人员,职位每增加一级,平均工资增加1163元到2052元不等,而在承接地,职位每增加一级,工资平均增加在2000元以上。显然,职业地位的工资差异在承接地表现得更为明显,主因是承接地缺乏高级管理人才和技能工人,因此人力资本的回报率也相对更高一些。

  记者:他们对工作的认可度又有什么不同?

  曾小瑛:从调查反馈的情况看,有近70%的工人认可目前的工作,认为目前的工作是自己想做的工作。女性对此的认可比男性低2.36%。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本身对工作期望的差异在转入地和转出地有不同。转出地认为自己的工作符合预期的女性比男性高出约7%,。而在承接地,女性比男性高出 8.4%。原因在于,转出地女性无论是从见识、技术还是能力方面均高于承接地的女性,因此,她们的就业期望和保留工资也相对较高。但对承接地的女性来说,她们的期望收益往往是与在家务农或者照顾小孩相比,预期收入会低很多,故满意度会增加。

  记者:在对生活满意度方面,推行“双转移”后他们又常有哪些改变?

  曾小瑛:承接地的工人无论是从精神层面、经济状况、夫妻感情维系还是职业前途方面,其满意度均高于转出地。先说精神方面,承接地有 43.79%的男性、37.16%的女性认为自己精神状况更好和得到改善;转出地有16.04%的男性和20.75%女性认为精神状况变差和精神状况不如以前。

  再看经济状况方面,在承接地有40%男性和34%女性得到改善;职业前途方面,在承接地有44.17%的男性和36.13%女性认为自己的职业前途得到了改善;在转出地,有30%男性和35%女性认为只在职业前途上得到了改善。

  总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给当地人带来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福利。

  产业转移给农村女性就业带来机遇

  记者:有分析认为,产业转移给欠发达地区提供了更多地就业机会。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实际的变化?

  曾小瑛:可以。的确是这样,产业转移主要是给欠发达地区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特别是农村女性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在欠发达地区,女性由于家庭、个人能力等因素,较少能够实现跨市流动,而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有助于她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一方面能够改善就业状况和经济状况,同时有助于提高她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缩小男女性别工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产业转移后,欠发达地区女性无论是从精神状况、经济状况还是职业前途方面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她们对当前工作的满意度最大。

  记者:产业转移给女性带来了哪些机遇?

  曾小瑛:首先,产业转移大大有利于提高女性的人力资本。调查显示,工人参与职业培训往往不是在劳务输出地即打工者的原籍,而是在劳务承接地,即打工所在地参加职业培训。这说明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往往会给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带来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由于女性对职业培训的参与性和认可度更高,女性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越高。当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时,如果能够做到“转移一批、培训一批”,这样将有助于提高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就业,尤其是女性的就业能力和工作技能,从而提高她们的工作能力,提升女性的劳动力素质,有助于缓解当前低端“民工荒”现象。

  其次,产业转移有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工人在“双转移”带来的流动过程中的职位升迁,有利于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研究发现,每换一次工作,都会带来女性收入和职业地位的提高,这与女性更加注重和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有密切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对技能培训的认知度和参与实训的比例分别为女性高于男性7 %和5%。而且因为妇女有了更多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一定程度解决了两地分居,降低了女性的家庭负担等,从而使女性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社会劳动,不但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上的独立;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本身的综合素质等,这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建议:继续增加技能培训、普及法律知识和心理辅导

  记者:调研的确很深入,很有价值。对“双转移”中所遇到女性就业问题,你还有什么建议?

  曾小瑛:通过调研我们可以看到,转出地和承接地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力度还是不够,对转入地的女性缺少法律知识认知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课题组向有关部门建议:首先,继续积极开展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鼓励继续教育。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对新时期工人提出了更高的人力资本要求。而这次接受调查的对象中,尽管有54.5%的人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但只有极少数人拥有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或证明,这说明培训的力度和资质并不太受重视。当前职业技术培训还存在重形式、缺乏后续职业技能水平鉴定等不足。希望各级政府继续开展在转出地和承接地的免费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力争将工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做到全覆盖。在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应提倡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非农转移就业女性的技能培训项目,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制定适合这类女性的培训方案,对培训进行后续指导和技能证书的签订工作。在开展职业培训的基础上,要进一步鼓励她们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文凭,做到从资金上进行补助,从信息上给予引导,从方式上给予对口支援等。如政府相关部门如劳动保障部门可与妇联共建一批妇女培训基地,利用“妇女科技直通车”、“一村一品”、远程教育等培训形式,为妇女培训提速。妇联则可利用自己的组织优势,动员组织妇女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种劳动技能培训,享受普惠政策,形成政府主导、妇联发动组织的培训格局,力促女性劳动力整体素质上一个新台阶。


  还有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对转出地女性进行心理辅导、对转入地女性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注重人文关怀。可以预见,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在未来的发展中非农转移就业的女工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发展压力和利益诉求。建议有针对性开展关于工人尤其是女工的心理辅导,加强人文关怀。各级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工人组织好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帮助工人解决好住房、子女上学、求医看病、法律咨询等相关社会服务项目。政府部门可以设立相应的社会服务项目,例如类似深圳市和东莞市妇联在社区设立的关爱女性的“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和“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等等,可在大型厂区里设立“心理咨询室”、“法律咨询热线”等,发动工青妇人民团体的相关专业志愿者服务组织公同来参与,帮助工人走出生活和精神困境。

  最后,还想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劳动监管力度,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确保男女同工、同价值的工作获得同样的报酬,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促进社会和谐。这也是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建设幸福广东,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举措。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1-07-26/125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