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转移,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不利于当地发展农业生产;高素质劳动力大量转移也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导致了留守老人、儿童问题的出现。
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缓解人口、资源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较大作用,发展劳务经济成为一些地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涉及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时,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即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转移问题。
贵州农村过度转移了155万劳动力
贵州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2010年贵州人均GDP为12020元,只有全国人均GDP的4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142.74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66.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7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47元。
同时,贵州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也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缩影。从贵州的情况看,农民的务工收入呈逐年递增趋势,人均务工收入由 2001年的317.07元上升至2009年的1074.32元,增长了2.39倍;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22.31%上升到2009年的35.75%。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000―2008年,贵州粮食种植业需要的劳动力在293.92万至317.24万人之间,加上烤烟、油料、蔬菜等种植业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2000至2008年种植业需要的劳动力为610.35万至640.60万人之间。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统计是按照标准亩进行的,但绝大部分农村都是按习惯亩计量土地、且习惯亩一般大于标准亩,因此,2008年种植业需要的劳动力远大于640.60万人。同时,考虑到贵州不少地方为喀斯特山区,种植业实际需要的农村劳动力应为896.84万人。
2008年,贵州农村劳动力资源为2006.39万人,除222.49万人在本乡内从事二、三产业外,劳动力资源为1783.9万人,再减去农村经济社会需要的劳动力后,剩余劳动力为527.48万人。这527.48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在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可以转移的劳动力资源,如果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低于这一水平,那么农村还存在剩余的劳动力可供转移。据贵州西部大开发进程监测课题组提供的资料,2008年末,农村转移劳动力 682.84万人,高于适度转移规模527.48万人,因此,多转移了155.36万人。
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引发社会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转移,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
首先,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不利于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由于城镇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相对较高,这种需求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多以青壮年为主,而农村的农业生产主要由老人和妇女来进行。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有49.41%未从事农业生产,4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53.33%。由于老人和妇女的劳动能力较差,因此,农业生产存在经营粗放、结构单一、劳动生产率低、土地耕作质量下降等问题。
其次,高素质劳动力大量转移也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本身就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较多,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主要是在家务农。这不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生产率的提高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使用。
此外,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导致了留守老人、儿童问题的出现。农村留守老人比一般老人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他们不但要承担生产劳动任务,而且还要看管孩子、料理家务。在某种程度上,留守老人可能正由过去的照料接受者向照料提供者转变。同时,留守老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需要有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且也离不开劳动力。就我们的调查来看,农村劳动力过度外出务工已对不少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调查中发现,许多村庄不仅存在大量土地抛荒、无人耕种的现象,而且在农田水利、土地治理、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劳动力。可以说,农村劳动力过度外出务工已导致了一些村庄的衰落。
那么,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所产生的问题?首先,政府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其次,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农村劳动力之所以大量外出务工,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外出务工的收益明显高于在家务农的收益。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度外出务工的根本途径在于,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充分利用贵州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资源,大力发展效益高的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和经济果林,提高农业效益。
第三,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不宜“堵”,只宜“疏”。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自然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要,通过发展经济留住农民,尤其是留住一批高素质的农民。
第四,实施农民创业计划。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在实施好返乡农民工创新计划的同时,应将返乡农民工创新计划扩展为“农民创业”计划。在技术培训、项目选择、项目支持及资金投入、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综合考虑,积极推进农民创业计划,以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为农民树立在家乡致富的典型和样板,带动更多农民进行创业。
第五,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解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一方面通过政府投资或农村自我服务,完善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另一方面建立农村互帮互助的“自助组”,解决留守老人问题。农村可效仿城市社区的“爱心服务队”建立自助组,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解决留守老人问题。
(作者洪名勇系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