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元宵佳节,黔西县协和乡杨柳村王余夫妇就和其他乡亲们一起,再次踏上赴深圳务工的客车。王余夫妇30刚出头,这个年纪在农村正是身强体壮、干事创业的好时候。去年,这对夫妇在深圳某制鞋厂务工,每月可领取计件工资4000元以上,年收入4万多元。
春节过后,黔西县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热情仍然高涨,经该县劳动人事部门和县劳促会调查显示,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较往年有增无减,务工收入仍是农民群众迅速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地方发展形势尚不能满足群众快速致富需求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黔西县外来投资者和入驻企业增多,以煤炭开发为主的工矿企业用工量大增。记者在该县有关部门了解到,仅2010年12月至目前,全县企业用工岗位增加达3000个以上,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本地就业压力。
与此同时,城镇化发展和生态旅游业的兴起,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农村各项建设井然有序。群众通过在家门口务工,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开办“农家乐”等积极参与建设和发展,增收致富效果明显。
调查显示,年龄在40至55岁之间、有过至少5年以上务工经历者愿意选择就近创业和就业。但与整个农村发展形势而言,就近创业或就业仍不能满足群众快速致富的需要。首先城镇化发展带动投入加大,群众急需挣钱还贷,或继续投入建设;其次,地方创业机会仍然有限,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第三,本地创业和就业竞争力增大,外出务工仍是群众首选增收致富之道。
林泉镇韦寨村农民金正云去年回乡后,利用务工积蓄,发展土鸡养殖,目前已建成拥有土鸡300余只的养殖场。他告诉记者,沿海务工市场是青壮年的天下,对于他们这种文化程度不高、年纪偏大的人来说,回乡创业是最佳选择。
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所增加
调查显示,黔西县除常年在外务工的16万人之外,每年还约有5万人出门打工。2010年,该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往年有所增加,达6万人以上。
得益于退耕还林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贫瘠耕地明显减少,加上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大量流转、发展特色农业等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帮助不少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协和乡杨柳村、大关镇丘林村等一些农村青壮劳力甚至整村外出,外出务工仍是他们干事创业的首选。
大关镇丘林村青年农民周劲一家六口人,两个孩子均在当地中学就读,父母身体健康。家中5亩土地全部用于发展经果林和蔬菜种植,两位老人完全能够打理。周劲夫妇在广东一家包装厂务工多年并已成为骨干技术工人,年收入10万元以上。两位老人在家发展致富,年收入也在2万元以上。周劲说,他这种情况在外务工属于“旱涝保收”型,全村像这样“两不误,双促进”的家庭比比皆是。
沿海城市企业用工增加,看好当地劳动力资源
黔西县劳促会的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以来,沿海城市经济复苏,不少企业恢复和扩大生产,用工需求量增加。从今年该县收到沿海联系用工的函件数据统计,企业用工数量均有增加。目前,政府有关部门正积极组织劳动力有序输出,已有序输出劳动力260多人。在满足企业用工的同时,及时缓解地方就业压力,帮助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黔西作为劳动力输出大县,通过多形式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鼓励群众积累经验和技能。该县已拥有不少技术型、熟练型劳动力,他们很受沿海用工企业欢迎。也因此,不少企业专门派员前来联系工源,上门招工。
中坪镇是黔西县劳动力输出大镇,全镇常年外出务工人数多达9万余人。该镇地处边远山区,境内无工矿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因交通所滞发展缓慢,群众普遍都有外出务工经历和经验,不少人还在外当上工头或小老板。在这些人的带动下,群众常常以结伴形式务工,风险小,收益稳当,较有诚信。
该镇青年农民潘文琪去年首次外出务工,由于肯学习,办事踏实,很快成为班组长,工资也拿到2200元。春节期间,潘文琪接到老板多次电话催请,并允诺将为他增加可观报酬。他们夫妇两已决定春节过后双双外出务工。
“这样的话,我们一年至少可以挣回5万元,三年就可挣回至少15万元。有了这些钱,回来创业搞建设就有底气了。”潘文琪笑呵呵地说。他的梦想是在家门口开办一座乡村旅馆,最近听说镇里即将实施生态旅游城镇建设,他觉得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