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农民工在家乡安居乐业两不误。本报记者节后分赴安徽、河南、四川调查采访,了解农民工返乡就业情况。
本报记者 刘裕国 何聪 曹树林 钱伟
春节过后,不少农民走出家门,开始新一年的进城打工生活。记者在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节后首场招聘会上看到,包括富士康等180多家招工企业打出 “提薪牌”,薪酬普遍上调10%至30%,招聘会提供的2.5万个岗位,涵盖从高管到工人。与往年相比,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河南“安营扎寨”,更多的农民工首选在家门口找活干。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供的信息显示:截至2010年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到2363万人,居全国第一位。该厅副厅长韩志奎称,2363万人中有近一半农民工实现了省内就业,达1142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123万人。
2月10日上午,天空飘着雪花,安徽省六安市2011年“春风行动”最后一场招聘会在皋城广场举行。“没想到家乡有这么多企业招工,有这么多工作岗位,我得好好挑个适合自己的!”李红丽今年38岁,曾先后在江浙的几家服装厂打工,她高兴地告诉记者。为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春节期间,六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 “春风行动、走进乡(镇)”大型系列招聘活动,提供28800多个就业岗位进场招聘,9800多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处长刘晓燕介绍说:“2010年,全省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1300万人,其中在省内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近400万人,比2009年末增加42万人。”
地处川中丘陵地区的遂宁市,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民工潮”历经20多年。如今在这座活力四射的城市悄然发生了变化——返乡创业浪潮涌动,农民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如今,该市17.3万人返乡农民工中,已有16.9万人实现就地就业。
农民工“求稳”心态明显
“如果有合适的工作就不去南边了。”河南的张德志毕业后曾到深圳工作3年,月薪近5000元。他告诉记者,虽然熟练的技能让他站稳脚跟不成问题,可是考虑到长远发展毅然选择辞职。“富士康、美的等南方较大企业迁到这边,家乡工作机会多,扣除生活成本,工资就和南方差不多了,而且离家近,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想回家发展。”此外,与以前最看重的钱、安全、待遇、社保养老等相比,记者调查中发现,在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中,他们不再单纯追求收入,“求稳”的心态尤为明显。
春节已经过去,然而安徽芜湖市三山区峨桥镇响水涧村的一批留守儿童却比过节还要开心,问他们为什么,孩子们高兴地说:“今年爸妈在家工作,不用出去打工了!” 原来,春节期间,打工回来的留守儿童父母都接到了芜湖市领导《致留守儿童家长一封信》,芜湖市创业富民、小额贴息贷款以及惠民工程等政策深深吸引了大家,不少返乡的农民工都决定回乡创业、就近就业。
46岁的杨明良返回遂宁前在广东东莞恒丰家具厂打工,月收入1500多元。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公司订单锐减,杨明良的收入也下降了一半。 2008年,他离开广东,回到家乡。刚回到家找工作,每次都是失望而归。有一天,他看到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搞免费电脑培训,就去报名学习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我掌握了电脑技术,平面设计、名片设计,这些都是小菜一碟!真没想到,对电脑一窍不通的我也能成为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板。”杨明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政府积极铺路搭桥
据了解,2010年河南省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努力扩大培训规模,全年共完成近200 万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已认定各类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1400多家,初步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河南还为返乡农民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6亿元,共扶持4.8万农民工创业。深入细致的政策措施使河南省农民工就业呈现出可喜变化:一是农民工转移就业的稳定性逐步增强;二是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人数不断增多,2010年外出务工人员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为835万人,占总数的35.34%,比2009年提高7.13个百分点。
2月9日,准备留在老家遂宁市工作的刘林在人力资源市场填写了求职登记表。他说:“不用找求职中介,不用四处收集各种招聘信息,在网上就能求职登记找工作。”去年从福建打工回来后,他来到人力资源市场登记。这张登记表能将他个人信息录入电脑公布在网上,只要有适合的工作岗位,企业可以通过登记表上的联系电话通知他。
这仅是遂宁致力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铺路搭桥”的一个缩影。为整合用工信息资源,拓宽返乡农民工就业渠道,该市通过移动通信短信平台和报刊、电台、电视台及时向乡村发布用工信息,降低农民工的求职成本。组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本地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开设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服务窗口,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求职登记、推荐用人单位和查询岗位信息等服务。同时开通“12333服务热线”,将返乡投资者创业服务热线纳入“96196”全省政务服务热线一号通内,重点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援助、维权救助等方面服务。
家门口就业之路还很长
记者从安徽桐城市劳动保障部门了解到,桐城有30多万劳动人口,常年在外面打工的有14.5万人,工资和社会保障决定着去向,去向主要是北京、上海以及江浙一带。2010年,桐城本地企业提供了8000多个岗位,但是只能招收到4000—5000人。“大伙儿就近就业主要还是有两个担忧,一是工资待遇上不去,二是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洪建国是安徽巢湖人,2010年初来到合肥打工,他告诉记者,现在本地的工资待遇提高不少,当然还希望更高些。
“目前,合肥各级公共服务机构正在加大宣传力度,希望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我们也希望企业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利用春节期间外出农民工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招聘人才。”合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朱正跃说。针对提高用工环境,合肥市酝酿出台具体政策,将对影响企业用工的住宿环境、户籍限制、公交营运、就医就学和企业文化建设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问题提出明确办法。
安徽下发的《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意见》要求全省各地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和统计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农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鼓励企业对新招收的农民工开展岗前培训或技能提升培训,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由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同时明确要求扩大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覆盖面,积极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及时制定和发布工资指导线,合理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水平。
河南工业大学教授李铜山认为,河南是劳务输出大省,人多不是包袱,关键要把这种劳动力资源变成一种财富,从长远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根本之路还是省内转移、省内就业。河南现在是两条腿走路,一是走出去,二是引回来,现在来看,引回来的速度明显加快,甚至会出现省内、省外对半,或者超过一半农民工留在省内。另一方面,近半数农民工选择省内就业,也说明河南经济发展很快,能够吸收大量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