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重视“家门口就业”传递的新诉求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2-18  互联网

兔年新春,“民工荒”再现。其中,一个新现象特别引人关注: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大省也开始喊“荒”,并与东部地区展开了民工抢夺大战。在一些地方,“招人”,甚至变成了“截人”、“抢人”。

据介绍,安徽芜湖市今年用工缺口有2万,湖北省内的缺工也在50万以上。在江苏泗洪,春节前县里就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工作会议,组织观摩开发区部分重点企业,“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河南固始县,一些外省市前来招工的企业,都基本被谢绝。

“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这场民工抢夺战中,“家门口就业”成为中西部地区最有力的“武器”。当地政府、企业打出了异常煽情的宣传语:“回来吧,打工还是家乡好”,“我们热诚欢迎您回乡创业、就近就业……让您的孩子不再孤单,让家庭更加幸福!”

长久以来,民工被形容是一只“候鸟”,过着两头迁徙的生活。一头,是城市的岗位;另一头,是农村的家庭。很多民工夫妻分居、子女留守,一年难得相聚。由此带来了夫妻感情、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一系列问题。如今,不用背井离乡即可上岗,而且待遇与几千里外的岗位相差也不大。再加上生活成本的降低、家人团聚幸福指数的提高,“家门口就业”无疑有着巨大吸引力。

“家门口就业”的前提,是工厂办到了家门口。宏观上,它反映出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成效促进了中西部发展加速,带动了更多当地就业。在民工输出地, “家门口就业”,通过接受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得以就地转移,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更好配置。而一些东部企业也是“家门口就业”的受益者。在中西部,企业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众多中西部民工不再“东南飞”的原因,恰恰是东部企业的“西北飞”。

不过,直面这场民工抢夺战,东部地区的企业和政府仍需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家门口就业”传递出了民工的何种新诉求,自己又有什么比“家门口就业”更具吸引力的“王牌”?

对民工来说,“家门口就业”与外出打工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个“家”字。其最吸引人之处,是来自家乡的身份认同与来自家庭的情感满足。而在民工青睐 “家门口就业”背后,正是他们在城市长期未被重视、未能实现的诉求。在城市打工,民工凭其收入难以在城里买房安家;即使买了房,受户籍限制,在子女教育、福利保障等方面,无法享受公平待遇。在城市里,绝大多数民工找不到家的感觉。回到“家门口就业”,既是民工主动“用脚投票”,也是民工被迫作出的选择。

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城市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包容性增长”显得更加重要。而这样的新理念,也暗合民工的新诉求。如今,在“家门口就业”增长的同时,全国外出就业的民工总量也依然在增长。统计显示,这一数字已从2004年的9800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53亿人。在新增民工中,更多的是 80、90后的新生代。与父辈眷恋农村的家不同,他们对城市有着更多诉求,也有着更多向往。他们希望在企业,能真正被视作员工而不是急一时订单的劳动力;在城市,能真正被视作新市民而不是备受歧视的边缘人。如果说农村的家门口有一个岗位对第一代民工很有吸引力,那么,对新生代民工而言,城市的岗位门口能有一个家更具吸引力。

更高的薪酬、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机会、更好的环境,这些都是城市,尤其是东部城市的吸引力。关键是,要从制度上保证民工能享受到更多企业和城市发展的成果。

重视并回应民工的新诉求,一些东部的企业如今已开始提高工资水平、改善用工环境,用待遇和情感留人。一些城市也开始制订有利于民工融入城市的政策。比如,公办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免除借读费;让符合条件的民工申请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这些,无疑让民工看到了另一个“家门口就业”的希望城市里的“家门口就业”!它反映的,不仅是经济的转型,更是社会的进步。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1-02-18/122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