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用三年时间创建充分就业城市的目标已经如期实现。据统计和核查,截止2010 年11月末,全市连续三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增长达到16%;7个县(市)区、125个社区全部达到充分就业城区(县市)、社区标准。城镇实名制就业16.1万人,就业稳定率达到85%,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7年的4.5%下降至2.8%。
辽阳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2001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并轨,得到了原国家劳动保障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连续9年获省政府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优胜奖。用三年时间创建充分就业城市的目标是辽阳市委、市政府在2008年提出的,同时根据国家有关充分就业指标,结合辽阳市实际,确立了辽阳市创建充分就业城市目标的创建标准,得到国家人社部和省厅的认可。主要包括三大方面11项创建指标:
一是就业调控指标,主要包括: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增长 14%以上;城镇社区和城区100%达到充分就业社区和城区标准;新增就业大于新增失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率达到95%以上;“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就业稳定率达到85%以上。
二是就业保障指标,主要包括:有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就业资金保障有力。
三是就业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劳动者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劳动收入的合理增长和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三年来,辽阳市紧紧围绕创建指标,通过“创业促进就业、项目带动就业、政策扶持就业、培训增加就业、援助帮扶就业、调控保障就业、服务推进就业”等七大措施,有力促进了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
创业促进就业
辽阳市把开展创业促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城区、城市为三大载体,落实创业基地、创业市场、创业培训基地等三大内容,重点推动了创业十大联手活动和全民创业大赛,以“第一年全面启动、第二年全面推进、第三年全面提升”的实施步骤强力推进,在全社会形成了浓厚的全民创业氛围。三年来,全市建立创业基地、创业市场100个,吸纳创业企业和经营业户1.6万户,实现创业培训3115人,开展创业意识培训5800人。在全市开展了全民创业系列活动,扶持创业800多人,带动4000人就业。2010年,辽阳市成为全国84个创建国家级创业示范型试点城市之一,目前正在向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迈进。
项目带动就业
抓住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和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机遇,发挥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三年来,通过新项目安置就业近10万人。仅该市大型民营企业—辽宁忠旺集团开发的铝材深加工、挤压二期工程、模具厂扩建等项目,就吸纳就业1100多人。
政策扶持就业
积极开展就业政策落实活动,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就业。三年来,全市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794万元,扶持企业31户、下岗失业人员2368人,到期回收率100%;为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519.39万元;3.6万名符合条件的“4050”人员全部享受社保补贴。全市实名制扶持创业带头人 6847人,带动就业6万余人。
培训增加就业
以50家普惠制培训基地为载体,开设150多个专业,根据培训对象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2008年以来,累计实现普惠制培训10.3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2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70%;依托全市15家高技能培训基地,培训高技能人才7400人;辽阳技师学院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高级技工学校、省高等技师学院试点院校,毕业生就业率100%。
援助帮扶就业
辽阳市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有零就业家庭、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残疾人、低保和低保边缘户、“4050”人员等群体。针对困难群体就业难的问题,辽阳市建立完善了援助困难群体长效机制,采取了六大援助措施,即:面向零就业家庭、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实施岗位援助;面向就业困难群体实施政策援助;面向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培训援助;面向有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群体实施服务援助;面向有创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创业援助:面向已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劳动维权援助。同时,承诺“求职者不挑不拣在48小时以内推荐就业”。三年来,帮扶199户零就业家庭243人实现稳定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兜底安置84户困难家庭大学生。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群体1.1万人。
调控保障就业
辽阳市人社部门在实施失业调控中,“健全一项制度、开展三项监测”。即,建立健全了企业裁员备案制度,鼓励各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开展失业监测,对本市12个行业 200户企业从业人员增减变化、拟裁员和降薪情况进行重点监测,及时掌握企业关闭停产动向和裁员情况,关注登记失业人员和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变动情况;开展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和农民工就业状况监测,确保就业局势稳定。
服务推进就业
辽阳市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要求,搭建了市本级、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市本级建成了4300平方米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市场,7个县(市)区全部建成了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形成了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中枢,与省就业网、辽宁省中部八城市联网互动、覆盖城乡、信息共享、全民普惠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