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一年新增就业岗位3.5万余个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1-13  互联网

时令已是庚寅年的腊月,节气临近大寒。与冬日寒冷的气候相比,万州区徐皮匠皮革有限公司却呈现出一派红红火火的场景,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各条生产线上分外忙碌,120多名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加工皮鞋的各种部件,并将加工好的皮鞋部件进行有机组合,各式各样的皮鞋经过一道道严谨细致的工序生产出来。

"你看到的这些正在生产的工人,全是下岗职工、残疾人、返乡农民工、4050人员,解决这些人员就业,不仅缓解了我们皮革行业招工难的问题,而且政府还给予支持、鼓励和补助。"万州区徐皮匠皮革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胜喜滋滋地对记者说,万州区在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方面,采取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及时将补贴资金下拨到企业,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政策实惠,帮助企业树立信心、稳定生产,"我们企业发展了、壮大了,就需要增加用工,从而达到了 '互利互惠'的双赢效果。"

去年一年,万州区共落实39家企业稳岗补贴454.5万元,稳岗补贴近3.69万人次;32家企业获待岗培训补贴97.4万元,培训补贴人数3247人……徐皮匠皮革有限公司用工情况只是万州区整个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冰山一角。万州区把就业再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和移民安稳致富的关键来抓,紧紧牵住百姓就业这个"牛鼻子"促进民生发展。通过夯实统筹城乡就业基础、组建了"农服中心"、通过培训提升就业技能、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失业保险工作、实现多元化市场就业服务等一系列行动,大力增加各种就业岗位、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服务水平。

去年,万州区新增就业岗位3.5万余个,完成区目标任务3.2万个的109.4%。城镇新增就业3.1万余人,完成重庆市目标任务1.65万人的188.5%;完成区目标任务2.7万人的115.2%。

在整个"十一五"期间,万州区累计新增就业人员达到8万人,年均降低失业率1.64个百分点,让一切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基本实现就业,并且全面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

三峡服装艺术学校是万州诞生的第一个微型企业创业"孵化园",去年9月20日, 该园6家户外用品微型企业成为万州区第一批领到营业执照的微型企业。如今,万州区正努力把重庆市户外用品微型企业创业孵化园,办成全市的微型企业示范园、特色园。

万州把发展微型企业改善民生,当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政治任务。从去年7月底开展微型企业创业发展前期调查摸底工作起,万州微型企业发展顺利,共颁发微型企业营业执照870户,微型企业解决就业人员8359人,基本实现了以1带10抓创业促进就业的发展目标。

骆成孝是万州178名领到微型企业营业执照的幸运儿之一,他获得了重庆市政府的微型企业创业补助金4万元,政府补助额达40%,是万州区目前获得补助金最多的人员。

骆成孝是万州区高梁镇康生村人,42岁,复员军人。1987年参军,6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他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耐劳的坚忍性格,退役20多年来,骆成孝一直在广东沿海打工,当过搬运工人、一线工人、班组长。

万良全圆了创业梦

家住万州区大周镇常家坪的移民万良全原是一个小商贩,靠做一些小本生意维持生计,收购过小宗农副产品,但由于本钱太少,生意一年不如一年。

随着三峡移民工程的建设,原来老场的人越来越少,各项生意逐步萎缩,万良全便移民到了新的地方,然而生意仍然没有起色,并且他对这种有一天无一天的生意心中充满了担忧,最后不得不另寻他路。

为了生计,万良全学起了修理手表、小电器,同样到各乡场摆摊设点,还带过学徒。但几年后,这类生意也不赚钱,戴手表的人越来越少,修小电器花的钱还不如重新去买一台,万良全学的这门手艺不吃香了,已年过40岁的他时常为今后的生计发愁。

但是,万良全是个勤劳的人,闲不住,这几年他一直在思考着创办一家小型企业,解决生计并实现脱贫致富。可是由于缺资金、缺管理经验和缺相应的营销知识等,创办小型企业就成了他的一个梦想。

去年8月,他获知重庆市人民政府对九类人员创办微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后,就在当地政府申请报名,并很快被批准参加了免费创业培训。通过培训,他学到了创办小型企业的诸多企业管理知识,并合格结业。

在完善了相关准备工作后,万良全于去年9月28日正式领取了微型企业营业执照,创办企业的梦想得以实现。目前他已获准使用财政扶助资本金,因缺资金而创办小型企业难的问题终于得到根本性解决。他创办的经营家用电器及家电维修服务的微型企业顺利实现开业,并解决了3名人员在其企业就业。

实在而本分的万良全创办企业成功后,没有更多更华丽的语言来表达他对政府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感谢之情,只有一句话时时念在心头、挂在嘴边:"很感激党和政府对九类人员出台的开办企业扶持政策,感谢帮助支持微型企业发展的各政府部门。"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万州区高梁镇新店村,这里并没有冬日渝东山乡特有的萧瑟和冷清,而是欣欣向荣,一派繁忙,成片改良品种的桔子树上挂着桔红色的果子,招商引资进村的企业开足马力加大生产,宽阔水泥大道上人来车往,村小区人声朗朗、欢歌笑语一片……

新店村党总支书记万久明一句话说得很深刻:要想改善民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给他们增加收入。只有腰包鼓了,民生得到改善,这才是硬道理,没有钱一切免谈。

新店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的一个最重要的做法就是解决就业问题。新店村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动员村里走出去发了财的老板们回乡创业,报效乡里,很多老板都回来了,招商引资引来了果园、石厂、层板厂、木器厂等"金凤凰"。村里走出去的吴美源在重庆和四川的成都、万源市都开有木器厂,经动员于去年2 月回乡创办企业,一下投资600多万元建起现代化的木器厂,能容纳100多人就业。做立体农业的汪老板投资100多万元,搞种植、养植、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能解决30人就业。天虹集团在新店3组租地500亩搞休闲农业,目前正在做规划,可解决100人就业。

村里与这些招商引资来的企业约定,用工得先用村里的。于是村里那些50、60岁的不能外出打工挣钱的村民,就在集约土地上打工挣钱,一个月 600元,一年大约要做8个月,就是4800元。2008年村里解决了200多人就地务工,2009年达到600人左右,而村里的留守族总人数在600至 900人之间,就业率之高可想而知。北京汇源集团最大的产业基地建在了新店村,入驻该村已经有5年时间了,长期用工在100人以上,每年发放劳务工资就达一两百万元。

在务工人员中,万久明着重考虑了低收入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户,这部分人享受着民政方面的民生政策全额补助,然而仍然生存困难,村里提出只要有一个就业岗位,就必须首先安排这部分人。新店村七组的杨德富患有癫痫病,说晕就晕,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而家中还有读高一的孩子。村里对杨德富进行了重点关照,将具有初中文化的杨德富妻子先是安排到汇源集团在村里的基地上班,后考虑到汇源集团基地每月只上20多天班,收入不稳定,又将杨妻安排进了村里的木器厂,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有了稳定收入,眼看就要支离破碎的家庭变得和睦了。像杨德富家庭这样享受村里"特殊照顾"的家庭有20多户。

据了解,万州区政府规划在5年时间内将全区183个社区全部创建为"充分就业社区",目前,已完成了60个社区的创建。农村建立劳动力充分转移村,像新店村这样的村如今全区已有了50个。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1-01-13/122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