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优良的种子、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更需要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成为现代农民、职业农民。如何使青壮年农民愿意守住农村这块阵地,并让他们能致富?近日,记者带着这个疑问走访农业大县——宁都,希望从中找到答案。
传统农业收益不高,农村劳力外流
“虽然现在国家的农业政策越来越好,有良种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但我们用老一套的办法小规模种田还是不行,打3个月工比全年种田赚得还多。”宁都县水东村村民曾礼彪说。
曾礼彪已年过60岁,祖上世代都是农民,但到了他儿子这一代就变了。他有3个儿子,大儿子学了修车,5年前就去了县城做生意;二儿子高中毕业后做了木匠,如今也在县城安了家;小儿子刚读完大学,已南下广东寻找自己的事业。传统农业效益偏低是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的症结所在。那么,解开这个结,路在何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宁都县走了“两步棋”,且步步走活。
推广土地流转,实现规模效益
在宁都长胜镇真君堂村土地流转合作社入股6亩土地的村民曾金生高兴地说:“年终有分红,除了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我还可以放心地出外打工。”他对记者算了一笔账,加入合作社后,在采购农资时,合作社可以直接与企业联系,以较低的价格买进;而在销售上,合作社又以较好的价格将粮食直接卖给加工企业,里里外外算起来,一亩地一年至少能多赚300元。
“农民变股东,有地不用种,出外去打工,回家就分红。”2010年的秋天,真君堂村村民都熟悉这句顺口溜。
培养“职业农民”,增添农村活力
劳动力从哪里来?一方面鼓励有技术的青年返乡做“职业农民”,另一方面吸引高等院校的学生到田野里书写“锦绣文章”,并带出一批“兼业农民”。
“农业要实现现代化、机械化,没有一大批优秀人才是不行的。”宁都县农粮局的负责同志说,宁都大力扶持农村技术青年,抱团组成各类种养合作社,为他们简化办证手续,并提供专家帮扶,加大培训力度。今年,宁都全县涌现出规范化农业合作组织84个,发展“职业农民”6800余人,带动6万农户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在田头镇农民创业园,汇集了大量的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在这里创业办厂。农民刘龙生与大学毕业的弟弟刘鹏飞一起开设了“飞天灯饰厂”,已招聘1000多名青壮年农民务工,如今,他们制作的“孔明灯”已畅销欧美。这些“兼业农民”种田务工两不误,在他们看来,农闲时在家门口打工收入也不错,比在外务工而撂荒土地更合算。今年,宁都县3次出台优惠政策,对到农村创业的大中专学生给予必要的发展启动资金,鼓励、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