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就业促进为万千家庭谋就长远生计

网友投稿  2010-12-02  互联网

  编者按:倾心听民声,倾力为民生。今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民生工作作为一种执政理念、一种发展方式、一种社会文明,动真情、下真功、办真事,强力推进“十项民生工程”,使一个个涉及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今日起,本报推出《浴火重生感恩奋进回眸 2010·十项民生工程》专栏,集中报道“十项民生工程”的新进展、新成效。

  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继续将就业促进纳入民生工程,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让更多的劳动者获得工作岗位、实现创业梦想。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1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3.9万人的105.6%;累计消除零就业家庭18602户;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7%,比省下达控制目标低0.23个百分点;组织了17325名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实施就业促进,犹如一缕春风,润泽了万千家庭。

  就业帮扶 为群众广开就业路

  要促进就业,就要有岗位。因此,增设岗位,是促进群众就业最直接、最现实的办法。

  11月19日,在游仙区丰泰集团包装印务车间,38岁的郑学明熟练地操控着订箱机,将一张张纸板“变”成一个个纸箱。郑学明家住高水,从外省打工回来后一直未找到工作,后在游仙区就业中心的帮助下于去年7月进入丰泰,如今已是一名“熟练工”。

  丰泰包装印务公司总经理敬兴炎告诉记者,该公司2010年吸纳就业者达30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1/4,公司也由此走在了全市吸纳就业人员工作的前列。而在全市,今年已有6216人被企业吸纳进厂实现就业。

  通过鼓励企业吸纳就业人员,仅仅是我市就业促进工作的一个方面。

  今年以来,我市一方面鼓励各地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就业困难人群就业;另一方面依托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及再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发挥工会窗口职介功能,积极组织用人单位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合适岗位。

  积极促进就业政策落实。落实企业吸纳就业者资金补贴政策,对企业吸纳持《就业援助证》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的,给予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促进企业主动吸纳就业人员。

  建立健全就业帮扶网络,促进信息共享。建立就业帮扶网络,做到招工信息在市、县、乡三级全覆盖,及时发布,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为待就业者提供便捷及时的就业服务。

  建立就业绿色通道,促进劳务交流。加强与福建、广东、山东、新疆等劳务输入地的联系,健全城际劳务输入输出机制,为农民工开通就业绿色通道……

  一条条大道,为群众铺就了美好的就业之路。

  创业扶持 帮助群众自主创业

  在众多的就业途径中,创业的带动效应最强。

  在江油市太平镇龙门村5组,薛波的养鸡场搞得风生水起。这个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动医系的高材生,如今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鸡司令”。提起这个养鸡场,薛波感触颇深:“要是没有政府的帮助,我的养鸡场早就垮了。”

  四年前,薛波毕业后回乡想办个养鸡场,但资金和技术是两大难题。市人事局以及江油人事局等部门的同志了解情况后,先后多次帮助薛波办养鸡场。特别是今年,多次为薛波积极争取YBC等创业资金、联系西科大家禽理事会的专家等,从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其创业。

  如今,薛波的养鸡场规模达到了2.7万只存栏童子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9万多元,不仅实现了自己就业,还“消化”了6个人就业。而在全市,今年已促进182名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

  针对大学生以及农村有志青年,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就业创业行动。

  积极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帮助创业青年解决贷款难、贷款成本高的困难,促进青年创业。

  通过整合培训机构资源,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培训优势,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实习场地。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29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

  积极争取YBC的支持。为支持绵阳青年创业,YBC今年拿出了314万元无息资金,扶持了53个项目,并对每个项目实行一位绵阳创业青年加一位本地创业导师和一位异地创业导师结成帮扶对子,支持绵阳青年创业。

  多举措扶持下,北川开坪乡的羌族妇女龚兴兰利用YBC的7万元无息贷款,建起大型生态养猪场;游仙区小枧沟镇29岁的王海东通过创业,开办了木雕工艺厂……截至目前,全市今年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440笔,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49亿元,使2267人走上了创业之路。

  创业扶持,不仅让一大批青年当上了“老板”,而且还带动了更多的人就业、创业。

  技能培训

  增强农民工就业本领

  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是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

  在涪城区沿江西街,48岁的张昔伟正在他的铺子里修电视机。在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和社区干部的帮助下,老张参加了技能培训,然后开了这家“张师傅家电维修部”。

  张昔伟是塘汛镇人,以前在沿海打工。受金融危机影响,他被企业裁员,一直在家待业。如今,平均每月5000元的收入让老张觉得,技能培训为他找到了一个“金饭碗”。

  近年来,为了帮助广大返乡农民工提高就业本领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市从多方面加大了技能培训的力度。

  为鼓励教育机构等积极参与农民工技能培训,我市制定了相应政策,利用财政、国家专项资金、社会捐助等资金对培训机构给予培训补贴;

  针对当前就业情况,我市开设了电子技术、计算机、家电维修、保姆、驾驶、烹饪等培训班,促进就业者和待就业者、农民工等掌握了一技之长;

  为确保培训不走形式,各级工会、农业部门、学校等进行了专门的组织动员,并负责培训的日常组织管理,提供教学场所,培训学校安排教师,准备教材、材料,就近安排教学,为农民工参加培训提供便利条件;

  与此同时,我市还推出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让被培训者一脚踏出教室,便可实现就业,促进待就业者和就业者积极参加技能培训……

  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组织了17325名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就业14655人,就业率84.6%,超额完成全年民生工程任务目标。

  实施就业促进,让一大批就业困难群众找到了就业、创业路。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12-02/121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