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就业再就业:情系百姓心 扬起惠民帆

网友投稿  2010-11-25  互联网

  11月18日上午,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一沓厚厚的材料。这些材料,承载着群众的期望;其中一条条措施、一组组数据,使得我市城乡劳动者得以拥有更多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多年来持之以恒的运作,使得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渗透至社会各层面。

  牵线搭桥

  拓展就业渠道

  我国有13亿人口,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有7.5亿人。让7亿多人有活干、能就业,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决定了我国就业问题的艰巨性。而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农村现有劳动力200万人,加上城镇未就业人口,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背景下,就业再就业工作自然成为市委、市政府和市人社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滁州学院2007级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武兵同学眼中,就业问题已经成为过去时。今年9月,武兵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中,被扬州同创数码挑中,成功地踏上了工作岗位。武兵的成功就业,可以说是我市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

  据市人力资源市场负责人李正畴主任介绍,今年1 至10月份,共有4500多家企业前来“纳贤”,5万多人次在此找到“东家”。从全市来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39676人,相比省下达目标任务数 28400人,增幅高达40%;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030人,超过省下达目标的46%;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1529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也史无前例地达到5096人。一片“飘红”的数据背后,是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积极促进就业的扶持政策在发挥作用。

  “我们将省人力资源中心传送来的毕业生信息传递到区、街道和社区,由社区建立基础台账,向每位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不少于三次职业介绍服务;对于零就业家庭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开展“一对一”就业邦扶,实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实现动态消零。”就业促进和人力资源市场科科长鄢炳强悉数着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和措施。

  与此同时,围绕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强力推进,决策层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果断成立就业再就业工程指挥部,研究制定了全方位、立体式就业再就业推动机制。2010年,当千家万户还沉浸在欢度新年的气氛中时,就业再就业的工作就已经摆上了市委、市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并被列入市委、市政府60项重点工程之一,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袁华牵头,并通过电视镜头,公布就业再就业工程目标任务和采取的具体措施。市委、市政府还向全市人民承诺,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市就业再就业工程大步向前迈进。

  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面对面相互选择,被认为是解决就业再就业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我们在市人力资源市场增加招聘场次,由每周2次增加到每周6次,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市场根据当地实际增加招聘场次,努力使用人单位与求职者都能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用到企业实用的人才和求职满意的工作岗位。”市人社局副调研员肖鸿认为,这些措施可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就业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实现用人单位自主择人和劳动者自主择业提供服务。”事实证明,利用平台扩大就业行之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仅今年1至10月份,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招聘会、乡镇招聘集市、赴外地帮办招工洽谈会等890余场次,进场招聘的各类企业达8153家次,成功介绍2.56万人就业。

 授之以渔

  增强就业技能

  就业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当前,增强从业者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市就业再就业工程指挥部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五城联创”建设、大滁城建设等迫切需要技能型人才的机遇,为我市劳动者增强职业技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仅如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观念也牢牢树立在市就业再就业工程指挥部的成员心中。“农民工技能培训是我市今年职业能力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已经被纳入滁州市33项民生工程”,市政协副主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査镜波向记者强调,“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突出培训实效,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促进劳动者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给职业能力建设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市就业再就业工程指挥部将制定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级各部门,签订责任状,会同市总工会、共青团和妇联联合印发《滁州市农民工技能培训计划》。值得强调的是,市人社部门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专门印发了《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和《农民工技能培训走访制度》,抽调精干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督查和检查,从制度和措施上保证了全市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截至10月底,全市共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15308人,提前并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1.5万人的目标任务,培养新技师336人,完成再就业培训4530人,实现就业4032人,就业率达到89%,实现创业培训3383人,创业成功人数1083人。

  “预计今年末,农民工技能培训将达1.6万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500人、新技师培养400人、创业培训3600人,培训高级工3500人,全市职业技能鉴定3.2万人,全面并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章世平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建园“孵化”

  打造就业之源

  2009年4月8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一份特殊的文件从市政府发出,文件的内容是关于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设的意见。这份文件包含多项内容:在全市建设农民工创业园20个;每个农民工创业园建筑面积要达到3000平方米以上;进驻企业要达到10户以上;吸纳就业人数要达到200人以上。

  目前已建成农民工创业园18个,入驻企业51家,带动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3153人。

  9月份,市人社部门经过努力又从省厅新争取农民工创业园4个,全市农民工创业园增至24个,进一步扩大了创业园数量和规模。

  在农民工创业园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市政府还不忘继续强化对市再就业创业园的投入,市第二就业再就业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园也正在积极筹建中。园区建设不是修道路、盖厂房,关键是切实而有效地带动居民就业,解决部分地区存在的就业难问题。

  这一点明光市华晟机械有限公司经理茆新兵感触颇深。茆新兵原本是明光市管店镇的一个普通农民,1997年到上海浦东一家台资企业打工。打工期间,茆新兵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掌握了合成革设备生产技术。 5年前,他与3个朋友在溧阳合伙集资创办华昱机械设备有限公司。2008年市人社局专门在市困难企业下岗工人再就业创业园内套建农民工创业园,并提供各项优惠政策。茆新兵很快回到滁州,投资200万元,租赁创业园1000平方米厂房,创办了华晟机械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合成革干式、湿式生产线及后加工处理设备。企业建立后,为15名下岗职工、20名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取得这些成绩,茆新兵并不满意足。他说,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吸收更多的下岗工人和农民工就业将是下一个目标。

  一定程度上,我市农民工返乡创业已经渐成气候,昔日外出闯市场现象正在逐步转变,今朝返乡再创业的热潮正端倪初显。2008年以来,全市共有3722多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各类企业1956家,吸纳返乡农民工和当地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8万多人,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返乡滞留的3.3万农民工就地就业问题,而且还带动了4.5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功实现转移就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就业再就业任务依然任重道远。今年毕业的滁州学院2007级教育与政法系人文教育专业的王强同学表示,希望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时加强宏观指导,继续出台更多利好的政策和措施,让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而滁州学院2007级政法系人文专业的张文涛同学的愿望则是自己创业,自己办企业,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更多的扶持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办法。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11-25/121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