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十一五”期间梧州市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模式巨变

零零社区网友  2010-11-29  互联网

  “我们组织外出招工活动一定通知你,请放心。”11月22日,市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来访的陶瓷企业人事经理承诺。五年前,市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组织人员参加在广东举行的招聘会,千方百计为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牵线搭桥,创造就业机会;如今,该中心不仅在市内举办多次招聘会,甚至移师广东举办招聘会,吸引外地劳动力前来就业,填补市内工矿企业的就业缺口。

  从过去“走出去”的劳务输出,转变为现在留住本地劳动力,以及“请进来”外地人才,五年间,随着工业、商业的快速发展,我市就业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外出人员纷纷“回流”

  每天一大早准时上班,八小时后,下班照顾两个小孩和家里老人的起居饮食,这是在市内某玩具厂工作的模具工人莫新才每天固定的生活内容。“不用经常加班,又可以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工资比以前只是少了300元。”35岁的莫新才憨厚地笑着说。10年前,他和村民一起到广东东莞打工,成为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2008年春节,回家探亲的他在村委会看到招聘启事,马上到市里的工厂应聘。工作对口,待遇不低,在深思熟虑后,莫新才成为一名“回流”人员。

  像莫新才那样“回流”的工人在梧州比比皆是。随着我市原有的传统优势企业生产扩张、一批新企业随“五园八区”的建成而相继进驻,近年来,我市企业用工量明显加大,可供务工者选择的工种也不断增多。梧州工业园区的溢盛玩具厂招工300人,包括技工、管理人员;永隆(梧州)塑料五金电器有限公司建成投产急需用工1500人,包括生产工人、管理及技术性人员……“几年前,企业招工人数达到几十人已经是大规模的了,现在需求量都是成千上百的。”市就业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今年1至10月,我市用工需求量近11万人,解决就业人数超过9万人,其中,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2356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563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148人。

  家门口开招聘会

  “招聘会摆到村里来了,在家门口就能应聘。”11月初,听着喇叭宣传,在广东曾从事钳工两年的全红生放下手头的农活,前往招聘点看是否有适合自己的岗位。“以前要转几趟车到市里面应聘,现在方便多了。”全红生说。

  近几年,我市不断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牵线搭桥。一方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服务站前移至工业园区,派出专人长期在厂企一线了解用工需求,及时反馈。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信息发布也从市一级发布到了社区、乡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逐步构筑起市、县、乡、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让更多村民第一时间了解就业信息。

  “信息通畅了,厂里是否要人,看的还是真本领。”今年2月,来自藤县的返乡农民工黎明伟开心地告诉记者,他通过参加市里的“校企对接技能培训班”,通过车缝工培训,学到一技之长,立即可以上岗。黎明伟之前在广州的工厂打工,不懂技术,只能做装卸工,没想到回来后带薪参加培训,成为了技术工人。

  针对近几年凸显的企业招工难、农民找工难的结构性矛盾,我市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把“数量与质量”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把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着力构建技能培训网络。通过为返乡农民工和适龄农村劳动力开展优惠或免费培训,以订单式、菜单式、定向式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合理设置培训专业(工种)和期限,为产业基地建设做好技能人才保障。今年以来,我市再就业培训达5179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44874人;开展被征地农民和水库移民培训2778人和4631人。组织职业技能技术等级考试,共核发职业资格证书12000多本。

  据了解,从去年起,我市举办“春风行动”,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做好服务,不但提供适合农民工从事的生产工作岗位,还设置劳动政策咨询点、农民工投诉点、农民工服务专窗等,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汇集八方人才

  我市除了采取有效措施留住新增和回流的本地劳动力外,还以优厚的条件和产业集群的优势,吸引不少外地的劳动力前来工作。今年以来,我市与广东省六个市(区)的人社部门对接,建立了劳务合作站,加大与广东省陶瓷、纺织产业集中城市、地区的用工对接服务,引进技术人员。9月,岑溪、藤县两地的5家陶瓷企业,奔赴广东佛山,举办企业用工现场招聘会,共提供1200个就业岗位,接待洽谈人员800多人。另外,园区的建成,大量纺织企业的“集结”,也为我市吸引了来自不同省份和地区的纺织技工,北至东三省,南至海南,西至重庆,东至福建,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集聚在梧州。龙头企业和产业强大的带动力和号召力,使得纺织、陶瓷等企业对外地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随着按照雁行阵势布局的再生资源、陶瓷、医药食品、机械(船舶)、林产林化、不锈钢制品等一批产值超百亿元乃至超千亿元的产业发展,我市将新增就业岗位12.5万个,全市就业容量扩容可吸纳就业人员26万。不久的将来,我市日臻完善的“就业洼地”,将容纳更多的就业人员。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11-29/121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