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百色“123”工作法探索破解农村务工人员党员发展难题

网友投稿  2010-11-23  互联网

新华网广西频道11月23日电:随着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农村发展党员问题成为一个普遍难题。广西百色市结合本地外出务工人员多,务工点集中,留守农村党员年龄大、文化低、观念旧等特点,探索出“坚持一方为主、实行两地培养考察、采取三大举措”的 “123”工作法,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开创了农村党建的新路子,找准了流动党员管理切入点,探索出创先争优新载体,社会反响良好。

三重原因致农村党员发展遭遇“瓶颈”

“敬爱的党支部,我于2008年11月26日被批准为预备党员,现预备期满,特向党组织提出按期转为正式党员的申请。”这是记者近日在百色市靖西县渠洋镇渠洋街党支部看到的在广州务工的李金叶党员转正的QQ视频记录。经过大家一致表决,最终李金叶获全票通过,成为一名正式共产党员。

“此前绝不是这样,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386199’(‘38’指妇女、‘61’指儿童、‘99’指老人)现象突出,农村基层党员发展工作几乎停滞不前,个别农村党支部甚至出现了党员数量负增长现象。基层党员发展面临着选才难、联系难、表决难等‘三难’问题。”百色市委组织部部长蒋洪说。

一是选才难。靖西县县委书记黄建宁介绍,靖西县总人口62万多人,2010年,全县约有14万多人在外务工经商,超过了全县总人口的1/4。“大批年纪轻、观念新、思想活的农村精英阶层走了,留守人员大多思想陈旧、素质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农村党员队伍源头变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严峻挑战。”黄建宁说。

二是联系难。记者了解到,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数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许多人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希望加入党组织,但由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流动频率快且跨度大,工作地点以及联系方式经常变换,很难掌握他们的信息。此外,不少外出农村党员远离家乡,由于相关部门在面对这一新情况时措施不到位,出现了流出地和接受地党组织“两不管”现象。

三是表决难。渠洋镇党委书记蒋凯说,一些农村党员发展对象培养成熟后,因为有的常年在外,不能参加支部讨论大会,而按照程序,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发展预备党员、党员转正等环节都需要开会讨论,因此发展党员面临着“讨论难、表决难、活动难”等现实问题。

“123”工作法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离乡不离党”

2009年8月,靖西县经过一年的摸索,形成了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的“123”工作法。

靖西县委组织部部长唐毓飞介绍,“123”工作法的“1”即坚持以流出地党组织一方为主,县、乡、村(屯)、驻外党组织“四级联动”的模式开展工作。同时,成立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委员会,即外工委。结合本县实际,外工委向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派出驻外工作站,对具备组建党组织条件的东莞市虎门镇和深圳市分别成立了靖西县驻东莞党支部和驻深圳党支部。

“2”即实行两地培养考察。一方面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经常性主动沟通,获得流入地支持。比如,东莞市虎门镇党委表示,靖西流动党员只要持证登记,就能参加虎门镇党组织组织的活动,委托其进行考察培养。另一方面,发挥驻外工作站和党支部作用,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信息、办证、维权、创业等服务,引导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仅今年春节期间,靖西县就有230多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3”即通过建立“三个信息库”、完善“三项机制”、建立“三大保障”等三大举措确保工作成效。“三个信息库”是指建立“优秀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库”、“外出务工人员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库”、“外出务工党员与预备党员信息库”,全面掌握外出人员的信息。目前,靖西县共有5520名录入 “优秀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库”。

同时,通过建立多渠道培养、多方会审和关爱激励等“三项机制”夯实制度基础。比如,对每个外出务工积极分子,除确定两名培养联系人外,还在务工地骨干党员中落实一名协培员共同培养。在发展预备党员、党员转正等关键环节,实行务工经商地、外工委、流出地党支部三地公示,防止出现“带病入党”现象。

建立经费、培训、责任“三大保障”制度。县财政落实工作经费,每年定期对各党支部书记、培养联系人等人员进行两次以上培训,对发展程序不合格、培养不到位等行为,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百色模式”收四大成效

记者了解到,百色市以靖西县为首推进的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的“123”工作法,总体来看至少起到了四方面的作用:

一是开创了一条农村基层党建新路子,有效改善了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加健全,更有活力。“在外务工的精英分子回到了农村党员队伍,无疑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有效解决了基层发展党员的‘三难’问题。”蒋洪说。今年“七一”期间,靖西县共有17名外出务工经商入党积极分子转为预备党员,有8名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到2011年,靖西县的目标是村“两委”换届时,实现在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的党员占20%以上。

二是找准了流动党员管理的切入点。渠洋镇坡乐村党支部书记陈美良说,坡乐村有40多名党员,不少是流动党员。“123”工作法不仅解决了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新党员问题,还依靠设立在东莞、深圳等地的驻外党支部实现了对“口袋党员”的有效管理。

三是在外务工的“党员能人”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黄朝刚是靖西县安宁乡安宁街康中屯人,经过10多年的打拼,如今他在广东拥有几家企业。2009年,安宁乡党委动员他入党,经过一年多的考察培养,今年7月他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随后,黄朝刚返乡创业。目前,他在安宁乡的拥福皮鞋加工厂已挂牌成立,年内计划投资100多万元,届时将解决200多人的就业。记者了解到,像黄朝刚一样,百色市目前有不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纷纷回乡创业。

四是探索出创先争优的新载体,有利于社会稳定。百色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黄林说,对于流入地来说,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个很大难题。百色市探索的“123”工作法使得驻外党支部和外出务工的优秀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充分发挥人头熟、语言通等优势,实现了对本地外出务工人员的日常管理,不仅节约了流入地的社会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在劳资双方出现利益冲突时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有利于流入地的社会稳定。(完)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11-23/121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