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吴德贵
人民网北京 7月16日电(记者王倩 常红)“看到有报道说,有的孩子大学毕业三年都不上班,动员都不上班,就在家里面,就吃父母亲的,像这的‘啃老族’和‘高薪民工’这一类的选择,我都是不赞成的。”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吴德贵日前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一些大学生职业选择错位是人力资本的浪费,违背了人才发展“用进废退”规律,没有科学地体现出“以用为本”。
吴德贵说:“人力资本投资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比,只讲投入不讲产出是不对的。诺贝尔奖得主贝克尔先生曾经指出,人力资本投资既要考虑投入,更要考虑产出。谋求产出大于投入,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有人曾经算过一笔账,在中国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到大学毕业,人力资本总投资大约需要48万元人民币,这是一个大概数,这就是人力资本投入。大学生毕业以后选择待业,怎么能够收回人力资本投资呢?待业不就业,人才又怎么成长呢?人力资源开发有一个重要的原理,用进废退,意思就是用能够进步,不用就退步。用好人才,人才个体就越来越聪明,群体越用人才越多。”吴德贵认为,毕业以后如果能及时就业,既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也能为自己回收投入的人力资本,大学毕业以后不就业“啃老”或者是错位就业,这对国家、对家庭、对个人发展无疑都是一种损失。
某网站做了一个“大学生无奈下是否愿意做高薪民工”的调查,结果显示60%的被调查者愿意接受,有网友在论坛上发表感言:别说4000元,现在谁给我1500 元,只要包吃包住,我立马去。对此,吴德贵认为, 大学生毕业以后从事与其所学知识不相匹配的工作,“只要给钱就当民工去了,我学的专业都可以不考虑了,这也是人力资本的浪费”,违背了“用人之长,避人之短”的重要用人原则。他说:“尽管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群众知识化的现象在发达国家比较普遍,包括饭馆里的服务员、出租车的司机很多都有学历,但是我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还将长期在这个阶段里面,所以人力资源充裕、人才资源短缺并存的问题,在我们国家短期内还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吴德贵提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以用为本”, 我们在落实中有两个着力点:一是切实用好,二是真正激活,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激情。“用好就是要用当其才、适才适位、用当其时、注重实效。激活就是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激情,让他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吴德贵指出,我们国家有2000多所高校,每年培养出来几百万大学生,但是,总体上讲,我们还是不够用的,同时还有部分不适用、部分没被用。没被用就是没有用好的问题。就业人口当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现在明显还是偏低的。“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发达国家就业人口当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一般都在 30%以上,我们国家现在不到10%。”实际当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比如中西部地区,广大基层单位,还有各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需求的空间是很大的。吴德贵希望各级政府要围绕这次纲要提出的“以用为本”重要方针,积极想办法,努力提高好就业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需要的地方去,充分发挥优质人力资源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些年来没有很好地解决人才评价标准的问题”,吴德贵告诉记者,社会上长期以来流传着“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的说法,就是说这种定性的评价在我们国家时间很长了。“我们对各类人才的评价,包括对管理人才,对专业技术人才,这么多年来一直讲德能勤绩廉,这几个点不能说不对,但是笼而统之地讲这几个点是不科学的”。2003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分类评价人才”的要求。现在过去几年了,方方面面各部门也在研究、努力、探索,现在正在朝着分类评价人才的方向努力前进。比如说党政人才评价的关键点是群众要认可,专业人才评价的关键要是业内和同行认可,企业家评价主要是靠市场认可和出资人认可,等等。评价人才指标体系现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是方向已经明确,思路已经理清,我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加快前进。
吴德贵强调,解决人才不够用问题,全社会都要共同努力,扩大增量,需要政府、社会方方面面一起加大对人才的投入,更多地造就人才;解决不适用问题,主要是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比如我们学校,特别是大学,培养出来的人,素质、能力要进一步地提高;解决不被用问题,既有政府层面的问题,又有体制机制问题,“实践中更主要的问题在于一个一个的用人单位上。用人单位在解决人才不被用的问题上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不能停留在理论上,光说人才重要,到了具体实际当中就不用或者用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