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记者丁玥 通讯员明白 宋欣然 实习生陈璐 王颖新)昨日,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团省委联合通报今年湖北省高校毕业生毕业就业状况——今年我省35.5万高校毕业生,截止到2010年7月1日,就业率已达77.02%。
签约率比去年增加6.98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10年,我省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35.5万人,比去年增加5623人。其中毕业研究生2.3万人,本科毕业生14.9万人,高职高专毕业生18.3万人。截至2010年7月1日,全省高校平均就业率为77.02%,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98个百分点。
2009年,我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总数为57770人,其中专科生 29395人,占50.88%,本科生24929人,占43.19%,研究生3446人,占5.97%。但截至今年第二季度,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减少到 36760人,减少幅度为36.3%。
六成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就业
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我省已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渠道主要分布在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其中非国有企业就业的占 63.08%,事业单位就业的占11.75%,国有企业就业的占9.83%,升学或出国的占10.79%。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较去年均有所小幅减少。
到基层就业人数占比66%
据省教育厅统计,截至7月1日,我省到基层就业的人数达179660人,占已就业人数的65.57%。
据悉,目前,全省共有“三支一扶”支教生10757人(含特岗生7332人),支农生547人,支医生784人,扶贫生272人,青年事务综合岗位164人。从2008年开始,省委组织部会同省人社厅等有关部门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即“村官计划”),2009年选聘了 852人,2010年选聘了2052人,这些村官已逐渐成为我省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2009年湖北高校专业就业率排名
序号 本科专业最高 本科专业最低
1 纺织工程 100% 社会体育 63.70%
2 测绘工程 97.53% 应用心理学 69.44%
3 地质学 97.5% 表演 71.65%
4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97.22% 信息与计算科学 72.14%
5 水产养殖学 96.96% 医学检验 72.08%
序号 高职高专最高 高职高专最低
1 电气化铁道技术 99.62% 啤酒酿造 25.73%
2 船舶动力装置设计与制造 98.71% 国际商务 42.11%
3 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 98.05% 刑事侦查技术 52.29%
4 铁道通信信号 97.48% 中西医结合 58.46%
5 建筑工程管理 96.70% 康复治疗技术 64.56%
报到证制度亟需修正
计划经济时代的“就业报到证制度”,目前看来已越来越不合时宜。
人社厅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档案托管均需要教育部统一印制、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在计划经济时代,就业报到证对表明高校毕业生的干部身份,落实分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已经基本实现了灵活就业、自主择业。报到证制度的延续,已经日益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阻碍性因素。
据介绍,毕业生因为没有报到证,造成人事档案、户口无法顺利转接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毕业生在外企工作多年,换工作到事业单位,因为之前去外企的时候没有开报到证,来到事业单位工作才发现自己的工龄为零。
此外,省人社厅还建议尽快明确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的参照标准。目前各省市就业见习补贴数额不一,黑龙江省为每人每月800元,江西省为每人每月500元,湖南则规定大学生就业见习补贴标准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目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仅为每人每月100元。
毕业生创业激情四射
目前,我省高校设立创业扶持资金共有2200多万元,建立创业基地或创业园、场地等共270多个。截至6月,共开展创业培训900多场次,培训人数达14.8万人次,开展创业实践活动2000多次,参与大学生人数达60多万。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襄樊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等多所高校分别设立了100万元的创业基金,用于扶持毕业生创业。
截至6月15日,我省自主创业学生人数达1977人,其中研究生58人,本科生1248人,高职(高专)学生671人。
90后入职 表现出人意料
一直以来社会对“90后”能否顺利适应职场抱有“担忧”。但来自企业的调查表明,80后、90后参加工作后的情况,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糕。
在近期召开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满意度座谈会上,丝宝集团人力资源总监说,他们每年招收近100名毕业生,对毕业生工作经验并不作要求,而重在企业培训和岗位锻炼。湖北交通规划设计院人力资源部部长对现在大学生有两句经典评价:80后不想加班,90后不想上班。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对新进的大学毕业生的评分都超过75分,表示基本满意。这说明,企业的责任意识在不断增强,包容程度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