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当就业大军遭遇人才缺口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7-05  互联网

  近日,北京高考理科状元被11所美国名校拒录一事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何为人才”的议论之声再起。

  而前不久在京发行的、由中国社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长潘晨光领衔主编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指出,根据麦肯锡的调查,中国大学生仅有10%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

  一方面是焦急寻找工作机会的就业大军,一方面却是企业遭遇人才缺口,人才培养究竟该何去何从?

  “稀缺的不是‘人’,而是 ‘才’”

  记者采访了解到,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不少人仍然把工作分成三六九等,认为读了十几年书,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理应从事条件最优越的工作。

  但是,现实情况已经发生变化。早在几年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就曾说过,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竞争。

  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已达 631万,加之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尽管很多大学生从行动上已经可以做到“放低身段、从低做起”,但在内心里仍然认为这样的工作是与自己的学历不相匹配的。

  “说实话,我好歹也算名牌大学毕业生,考上大学那天,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毕业出来我竟然干着卖房子的活儿。别人问起来,父母都觉得不好意思。”对外经贸大学毕业的赵林说,“但是也没办法,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我只能先干着。”

  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孙宇,毕业后先后在证券公司、房地产公司、银行工作过一段时间,最近正考虑换工作。“拉客户、卖房子,受气、赔笑的活儿我实在是受够了,每个月才1000多元。现在好工作太难找了,说句不好听的,我家门口卖西瓜的都是学市场营销的。”孙宇感慨道。

  “我们只招3个人,收到的简历有1000多份,但其中真正符合这个岗位要求的人其实很少,也就二三十人。我们并不在乎有多少人来应聘,再多人应聘,我们也只招我们需要的人。说白了,我们缺的不是 ‘人’,而是‘才’!”一家台资电脑公司的蔡女士说。

  如何“人尽其才”

  关于用人的标准,中国早有古话“人尽其才”,是指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要让他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而在当前教育体制之下,“才能”是按高校设置的专业进行分类的,金融人才、管理人才、化工人才……

  如今,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和社会实践脱节的矛盾早有显现。“我们当然希望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因为经费有限、师资水平有限等原因,我们只能让学生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培养一种学习的能力,更多的知识需要他们在工作中去学习。但不能因此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持全盘否定态度。”某高校新闻系郑老师说。

  上海某外企财务人员闫女士说:“我们公司用人比较看重主动性、沟通能力;是否具有职业敏感度;是否具有忠诚度、企业荣誉感。而这些能力往往与高校专业设置没有必然联系。除此之外,外语水平、 office水平、会不会国际先进的ERP,这些实际应用能力也很重要。具备全部条件的肯定是少数,很多人其实非常优秀,但往往具有一两种致命的缺点,这时通常会安排换岗。”

  “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不仅需要大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同时也需要用人单位在制度上予以保证,为人才提供公平合理的发展和上升机制。我们需要做的不只是培养人才,还要研究如何做到人尽其才。”大连某高校就业指导老师马华说。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07-05/118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