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民工不是机器,“包身工”模式太落伍

网友投稿  2010-06-18  互联网

       “如果到现在还认为可以用钱摆平,那就是根本没有把农民工当人看!这种行为应当受到严厉指责。”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任远教授

  “像富士康这样的封闭式管理工厂,其工作和居住模式阻碍了农民工更好地融入社会,反而加强了他们和外界的隔离感。”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任远教授说,虽然宿舍工棚给农民工提供了低成本的住处,“但应当鼓励他们与社区联系,增加和社区的交往互动,将会对他们在城市中的身份大有帮助。”任教授同时表示,应当促进农民工的自组织,成立类似“打工妹之家”、“农民工之家”这样的团体,从而缓解农民工在城市中打工所承受的各方面压力。

  根据学界定义,新生代农民工指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这批青年农民工。“他们和他们的父辈有所不同。他们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正在加大,他们对城市有更强的期待,而生活环境也同时在发生着改变。”任教授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心理落差比过去严重。

  “城市化会导致赤贫以及无尊严劳动者的出现,而这种低端城市化应当向有质量的城市化转变,否则就会造成社会压力,出现类似农民工自杀这样的失范事件。”任教授说,应当使农民工得到有尊严的生活,有质量的就业。“企业的组织方式也要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否则将无法支持长期稳定的劳动力模式。”任教授表示,工厂不能善待员工,不能满足农民工作为人的社会和心理需求,“员工就无法转化为现代企业工人,工厂无法转型为现代工厂,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对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也大为不利。”

  任教授告诉记者,农民工来到城市,已经从80年代的“被排斥”,90年代的“被容忍”,逐步过渡到如今的“被融合”,“客观上说,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在近5年中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富士康事件可以说是一个信号,告诫我们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应当和城市化的模式相适应。”任教授说,劳动者并不是机器,“包身工”的工厂模式不适合如今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我们不能沦为没有人情味的世界工厂。”(实习生章涵意见习记者张春雷)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06-18/117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