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慈溪建立村级和谐促进会服务外来务工者的经验做法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5-18  互联网

  走进春天,慈溪工业经济呈现市场复苏回暖、转型升级加速的好势头。由于劳动力缺口越来越大,陈家村和谐促进会的“小墙热线”十分忙碌,每天接到不少本镇和邻镇相关企业的用工求助电话,“小墙热线”的创办者贵州遵义的墙兴贵接受采访时连说想不到:“创办初我只是想为老乡求业牵牵线,现在却能为当地企业用工排忧解难。”

  依托村和谐促进会(简称“和促会”)这个平台,墙兴贵从一个打工者变成了社会工作者,为慈溪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墙兴贵在慈溪第一批建立村级和促会的掌起镇陈家村担任和促会副秘书长时,正逢慈溪个别企业与贵州籍务工者发生工资纠纷,看到部分贵州籍民工的“鲁莽”和慈溪个别企业的偏见,墙兴贵说:“请给我时间,我要改变贵州籍务工者在慈溪的形象。”2006年8月2日他开设了0574—63740131的“小墙热线”,至今咨询服务上万人次,涉及劳资纠纷、交通工伤事故处理、就业及子女就学等问题,帮助7300人次找到了工作,满足就业、就学、就医、维权、租房等多方面的需求。这种释疑解惑的信息传递服务,也给政府服务外来务工者提供了启示。

  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

  慈溪是一个移民城市,工业是慈溪经济的支柱,且以民营中小企业居多,传统制造业为主,劳动力资源紧缺。全市3.5万家工业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外来劳务人员。目前慈溪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达到80余万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为慈溪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但给社会管理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006年4月五塘新村成立了慈溪市首家村级和谐促进会,并向市民政局办理社团备案登记,在全国属首创。这个村外来务工人员3000多人,是本村人口的5倍,刑事治安案件多发。和促会成立后,村党支部十分重视这一工作,定期不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和文娱体育活动,通过走访、座谈、帮扶等形式,促进了新老村民的和谐共处,和促会经常成功调处民间纠纷,对社会动态“预见在发生之前、措施于发生之时、化解于发生之地”,2008年至今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早在2006年初,慈溪市委领导带领市综治办、市民政局组织调研,设计构架、考虑组织构成,确定标准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同年5月,第二个村级和谐促进会在掌起镇陈家村成立。

  目前,慈溪全市345个村(社区)已全部组建和谐促进会,共有会员单位3026家,会员2.8万人(其中暂住人口1.3万人),理事5287人(其中暂住人口1310人),建立和谐促进会需求服务站504个。涌现了一大批参与党组织建设、社会事务建设的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像全国优秀农民工张万海和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省劳动模范崔会会以及省级优秀农民工墙兴贵、吴有水、向福俊等。

  慈溪村级和谐促进会,弘扬“尚德自强、和衷共济”的新慈溪人精神,已成为慈溪社会和谐的助推器。得到了中央、省及宁波市有关领导的肯定,荣获2007年省级“学习枫桥经验”成果奖。

  和促会运作模式

  慈溪市和促会运作模式是“政府引导、村级组织、企业参与,新老市民共建共享的民间组织”,其宗旨是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道德风尚,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开展平安建设,谋求经济繁荣,实现社会和谐。

  和谐促进会是符合国家社团建设有关规定要求,以人际和谐为目的,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由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的、村民委员会管理协调的民间团体、群众组织。在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民间调解构成的调解范畴内,和促会属最基层、最直接、最有效的民间调解。

  会员主要由村干部、优秀外来务工人员、社区保安、村民代表、出租私房房东、私营企业主等组成。要求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人数各占一半,一般由外来务工人员担任副会长、片组长等职务。村党组织书记担任会长,并根据外来人口居住分布情况设立片、组,由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担任片长或组长。

  为实行组织社会化、会员网络化、管理专业化,和促会又设立会员、党团、文体等7个专门工作委员会。要求各村(社区)配备专职副会长,其待遇纳入社区保安编制,享受保安队员的工资待遇。天元镇出租房屋“旅馆式”管理,龙山镇“星级”管理模式,实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人户一致、以房管人”的工作要求。

  为了使全市暂住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能够做到统筹谋划、综合协调,村级和促会健康发展,2007年10月慈溪市建立了市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局,并和市村级和谐促进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

  和促会搭建了交流沟通的五大平台,来体现为暂住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志愿者活动平台。组织有相应能力或特长的会员,开展专题志愿者活动,实现“新”“老”慈溪人双向互助、双向服务。

  ——村企共建平台。调动企业参与和谐促进会的积极性,加强对企业主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帮助企业算平安账,使企业主认识到善待外来员工,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最终对企业有益。

  ——信息沟通平台。依托和谐促进会广泛覆盖的会员网络,及时准确掌握各方面动态,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村级社会治安形势的好转。

  ——文体活动平台。通过组织本地村民与外来人员共同参与的文体活动,丰富文化精神生活,加强双方沟通,消除隔阂,增进互信。

  ——思想政治工作平台。主要是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村(企业)党团组织向暂住人口覆盖,党团活动向暂住人口延伸,吸收暂住人口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党团组织,外来优秀党员进入村党组织班子;新浦镇成立了“乡音讲师团”、横河镇成立“巾帼文明驿站”、宗汉街道建立了暂住人口“特聘调解员”队伍等。

  据统计,2007年以来,开展各类教育培训2612起次,参加人数达6万余人;组织各类文体活动6600场次,参加达30余万人次;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5300人次,服务群众10万余人;有26100多人次参加常年性夜巡活动,排摸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3200多起,有5300多人次参加社会公益志愿者活动;已为15000多名外来人员解决就业、就学、租房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募集帮扶资金500余万元、帮扶困难人员15000多名,有力促进了慈溪市社会和谐稳定。

  和促会大有可为

  慈溪市村级和促会率先实践者——五塘新村党支部书记胡华南,一度为化解外来人口之间纠纷感到吃力心烦,而有一次看到江西籍务工者吴有水在调处时得心应手,事半功倍,问其诀窍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因为是老乡之间好沟通,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靠拍拍肩、聊聊天。”

  2005年吴有水代表弟到慈溪来处理一起纠纷时,看到了发展机会,就在慈溪一家家具厂打工,居住在该村,他原是当地的一位村支书,当过兵,是县人大代表,他能轻轻松松地调解老乡间的纠纷,固然有这方面的才能,更是具有理解、沟通、尊重的特殊身份。

  和促会的最大特征是发挥外来务工人员中骨干、先进分子的引领作用,通过地位相同、语言相通、感情相融的乡亲沟通,才能更加容易得到引导,使劳资关系、承租关系、邻里关系、人际关系得到更加理性和合理的处理。其最大的功能是发挥了驿站功能、平台效应,使许多纠纷通过这一驿站,找到了行政和司法调解的方向,起到了导医的功能,是村民委员会的助手,是地方政府和村级基层工作的补充和延伸。

  专家点评

  慈溪市通过建立村级和谐促进会,构建新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经验,值得我们重视和推广。我曾经于2008年到慈溪市做过具体调研,对该市通过建立和谐促进会来服务外来民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做法非常赞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尤为显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之一是人口流动的加剧,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大量聚集于经济发达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造成了这些地区社会出现内外居民不稳定、不和谐的状况。各级政府也都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慈溪在这方面作了积极探索,提供了一种样板。慈溪模式有如下特点值得我们借鉴:首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最基层构建合法的社会管理组织。经民政部门登记,和谐促进会目前在慈溪已经普及各村,它与业已存在的村级组织互为补充,承担着服务外来人员的专向职能,使外来务工人员有了比较贴近自己,又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服务组织,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其次,和促会具有民间自治的特色,但又在各级政府的管理之下。在政府权力难以达到的地方有效利用民间自治的力量是中国传统地方治理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利益、身份、文化、心理大体相同的群体之中,自治组织的沟通更为有效。第三,将防范转化为融合。面对基层社会人口的复杂化、多元化,自治不是目的,只是现阶段条件下的一种手段,相互融合才是和谐发展的目标。和促会正是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最后,这种管理模式仍然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财政投入。

  慈溪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不仅值得社会经济发展类似的农村地区学习,也值得城市相关社区学习。

  ——卜宪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05-18/116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