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在中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走在街头,你会被各种“中介”广告冲的眼花缭乱。翻开历史我们了解 到,“中介”最早的衍生是欧美经济发展的产物,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有发达的就业市场,所有的劳动者都会在各种劳务平台上看到你所需要的招工岗位信息及求职 信息。在中国,尽管就业中介也发展的如火如荼,但仍然有很多地方不尽完善,存在着诸多的弊端。有些产业链不合理,有些不讲诚信,但中介市场的竞争却已经进 入了白热化的程度。尽管如此,中介市场也并不是无缝可进,就像黑格尔所说世界本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广典集团总裁李久鑫觉得,各个领域都不缺 少商机,缺少的是发现商机的眼睛。
抓住机遇 把握商机
如今中国的中介多如牛毛,其他领域暂且不讲,仅就劳务中介就遍地皆是。但是细心地观察你会发现,在 2006年以前,针对白领阶层的招工中介十分普遍,没有一个是针对蓝领阶层或是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真正的智者善于发现看似没有机会的机会。广典集团创始人 李久鑫发现在中国的劳务市场,每年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春节过后都面临着找新工作的境遇。与此同时,企业同样面临招工的困境。在双方都缺少可靠信息的情况 下,李久鑫认为,在当时中国劳务市场,没有一个是专门针对农民工群体的。如果建立起一个专门针对农民工的劳务招工信息服务平台,应该是很有前景。
但是当时就业中介市场的普遍心理是,农民工消费能力低下,且流动性大,信息难以收集。很多人觉得这块领域没有前途,无利可图。倔强的李久鑫,敏锐观察到在中国农民工就业服务领域的商机,力排众议,迎难而上。他 觉得中国有三亿农民,每年春运期间几千万涌入城市找工作的农民工揭示了硕大的劳动力供给市场,而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又从另一角度体现了强烈的用工需求,求 职和用工的基数都非常的大,但信息不能对接,一面是进城农民找不到工作,另一面是用工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劳动者,问题在于缺少一个能够承载着大量用工信息的 平台,搭建起劳动力供需的桥梁,成为沟通劳动者和用工单位的纽带。在经过深入的思考以及调研之后,2006年广典集团获得了联想、华登等投资机构共计 19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至此,西陆打工俱乐部——这个集电视、电话、互联网“三网合一”的人力资源电子商务平台搭建成功,它的建立为身在农村的几亿农 民创立了一个就业信息平台。
西陆打工俱乐部这一针对农民工群体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是中国第一个大型的、专业的就业信息服务机构。在这个 平台,李久鑫创造性的将电视、电话、互联网整合在一起,创建了一个“三网合一”的劳务招工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分散的难于收集的农民工个人信息和企业的用 工信息被有效地收集起来,使企业以及农民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了最有效地近距离对接。对于企业而言节省了时间以及招工成本;对于农民工,避免了因为自身获取 信息能力弱导致无法获得企业需求信息的劣势。而中国几亿的农民工劳务市场,显然市场广大,前途光明。
“信誉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李久鑫清醒地认识到信誉对于西路打工俱乐部这个为农民工服务的招工信息平台的重要,因此,他强调信誉为本。
开始总是如履薄冰
由于是免费为农民工服务,最初的信任成了难以跨越的障碍,做了好事不讨好是常有的事。一开始,经常有人 质疑“你们是不是中介”?员工听了情绪低落,工作难以开展。李久鑫顶住压力,安慰大家,“一个十八、九岁的孩子第一次出远门,到处都是陌生的,怎能不恐 惧?你们要能理解他们的恐惧,才能把工作做好。只要我们用心服务,没有理由不获得社会回报。”
质疑,还不是李久鑫最担忧的问题,无论什么样的质疑,在西陆打工俱乐部为农民工找到合适的工作之后都会不复存在。让李久鑫真正担忧的是临时出现的不可预知的变故。
2008年7月,山东的一家企业在签了合同之后,临时出了问题:在西陆打工俱乐部工作人员将几十名农民工带到山东的企业之后,企业告知他们,企业不需要招人了。此时的李久鑫十分的无耐,最终与用人企业沟通协商后,没有履行合同的企业对农民工进行了赔偿。
在经历了最初的艰难之后,李久鑫建立的劳务平台慢慢地走上了正轨。通过电视、网络、电话、手机短信等等 发布方式,向全国的农民工发布消息。在西陆打工俱乐部工作人员的良好服务下,如今市场已经打开。截至去年12月,西陆打工俱乐部已为近80万农民进行了就 业指导,直接为10万农民工找到工作,这些农民工有的来自广西边陲、也有的来自四川地震灾区,还有的身患残疾多年没有工作过的农民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