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蓝山县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化农民工就业环境和构建农民工技能培训、就业激励机制等途径,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程,先后有10万农民外出务工。在打工的浪潮中,农民工不仅增加了收入,增长了见识,而且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上也在悄然转型,6万农民工日渐脸谱化。
一是从候鸟型向还巢型转变。该县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先后建成以毛织加工为主的外向型企业680多家,可安置农村劳动力7万人以上,特别是引进建成的丽红毛织厂、湘威运动品厂等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为农民在家门口打工提供了条件,许多农民工纷纷弃远从近,返回家乡务工。目前,该县有近6万多农民工在县内企业务工,成为地地道道的“上班一族”。蓝山县洪观办事处坦头村青年刘志贺从1998年就开始外出打工,在外漂泊闯荡多年后,去年他回到家乡,在县城一家毛织厂找到了同样的工作,月收入超过1000元,两个小孩也在城里上学。他感慨地说:“现在终于可以离土不离乡,挣钱管家两不误了!”
二是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该县毛俊镇毛俊村是劳务输出大村,原来务工人员月平收入仅为数百元,村里通过加大村民劳务技能培训后,使全村1000多名务工人员月平增收300元以上。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根据务工人员的自身特点和用人单位的要求,重点抓好毛织、电子、家政服务等专业培训,使农民掌握1至2门就业技术,使农民的就业能力和谋生本领得到增强。该县3万多人外出务工农民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三是从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为调动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蓝山县出台鼓励和保护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政策,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进一步优化了农民工就业环境。外出农民工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到农忙季节就要来去匆匆地赶回家抢种抢收,而是相对固定、常年性地在外务工。该县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从“农闲时外出,农忙时返回”季节型外出务工演变成常年型外出务工。
四是从务工型到创业型转变。为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该县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若干意见》,将返乡人员创业纳入招商引资的范围,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手续,推行“免费全程代理制”,对返乡创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3500万元。去年以来,全县4757人返乡创业,创办“回流型”企业417家,新增就业岗位3万余个,安置2.4万余人就业。该县大洞村村民唐跃旺原来在沿海一家铸造厂打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回乡创办了华兴工具锻造厂,产品已经出口到东南亚一带,注册的华兴、钻山龙、红鸡等20多个商标被评为湖南省知名商标,年产值突破了2000万元大关。这仅是该县农民工从务工型到创业型转变的一个缩影。在蓝山县,越来越多农民工不再满足于外出务工只为赚钱建房子、娶妻子、生孩子、过日子,而是重在学习,重在寻找新的机会,重在创业。据不完全统计,该县务工农民转型经商做生意、发展规模种养殖、办工厂的人数达51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