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宿迁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取向促进全民创业就业,切实强化和完善政府的促进全民创业就业职能,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全市全民创业就业生机勃勃,热潮叠起,真正实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今年1-10月份,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01亿元,首次实现了超百亿元的历史性突破,比建市之初增长了13倍,建市13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3.9%。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就业,全面建立政策扶持、创业就业培训和创业就业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强化政府目标责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财政收入高速增长,2005年-2008年,四年间年均增长率达47%,比全省平均增幅高出13.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23.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工业用电量等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
一、建立促进全民就业创业政策体系
一是制订促进全民创业就业扶持政策。为推进全民创业就业,宿迁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推进劳动力转移的意见》、《宿迁市劳动力资源开发“四全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意见》、《关于鼓励全民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政策优势推进全民创业就业。重点是突出政府在促进全民创业就业中的责任和义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困难群体的就业保障、对多种形式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鼓励和扶持、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以更有效地促进全民创业就业。今年,该市又出台了《市政府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实施意见》(宿政发[2009]23号)、《市政府关于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切实做好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工作意见》(宿政发[2009]24号)、《市政府关于印发宿迁市公益性岗位认定使用和管理办法的通知》(宿政发[2009]48号)以及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地税局《关于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的实施意见》(宿劳社发[2009]19号)等文件,将促进农民创业就业纳入城镇创业就业政策扶持范围,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对城乡劳动者申请个体工商业、合伙企业、独资企业登记,不受出资额限制。增加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2009年,全市增加小额贷款担保基金2300万元。鼓励各类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对招用“4050”人员、城镇零就业和农村零转移家庭、被征地农民等就业困难对象,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给予岗位补贴,对政府公益性岗位招用就业困难对象的,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1.2万元的标准给予全额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初次成功创业的,按不超过3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对返乡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给予每人500元的培训补贴和全额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这些立足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的扶持政策,为推进全民创业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3月14日,省政府专门在宿迁市召开农民就业创业推进会,对该市全民创业就业工作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完善城乡一体的全民创业就业政策。宿迁市已经建立城乡一体的促进全民创业就业政策,农村劳动力可以享受与城镇劳动力相同的创业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实行城乡劳动力统一的就业登记制度,只要参加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对全市各类企业,按照《劳动合同法》要求,不断强化就业登记备案、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缴纳等工作,充分保障劳动者权益。
二、健全促进全民创业就业培训机制
一是实施“两后双百”工程,确保新生劳动力全部培训转移。自2003年下半年起,宿迁市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即对所有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后的学生(“两后”)进行100%的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实现适龄人员100%就业(“双百”)。全市上下加大“两后双百”工程实施力度,各级劳动保障、教育部门组织力量深入初、高中学校,对当年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登记梳理,根据个人培训愿望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分门别类进行分组。然后根据培训机构培训能力、专业设置等不同情况,将培训任务分解到各培训机构,并安排专门人员跟踪管理,确保学生全部按时到校上课,督促培训机构保证教学质量。
二是实施“三就三百”工程,促进弱势群体实现就医就学就业三个100%。2003年12月3日,宿迁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提出在全市全面启动“三就三百”工程,即对被地农民、农村贫困户、城乡大龄劳动力、低保户等弱势群体100%提供大病就医帮助,其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帮助,适龄劳动力100%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帮助。时任市委书记仇和强调:“社会保障体系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宁可少铺几条路,少建几幢楼,也要把这件事情办好、办实。”六年来,全市共培训弱势群体达22万人,培训就业率超过90%。
三是实施“四全工程”,推进城乡统筹创业就业。宿迁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10月提出全面实施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四全工程”,即全员普查登记、全员分类建档、全员培训发证、全员转化就业。坚持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力量来“化”农业、“化”农村、“化”农民,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加快农村产业化经营,确保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家家有项目、户户能经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2005年2月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劳动力资源开发“四全工程”动员大会,会议通过电视、调频广播进行现场直播,市区设立会场,县(区)、乡镇设分会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全部出席会议。出台了《宿迁市劳动力资源开发“四全工程”实施意见》,为全市城乡劳动力转化,实现资源优势变资本优势、经济优势,开辟了一条成功的路径。
四是积极开展“三来一加”项目技术培训,促进大龄劳动力就地转化就业。为解决大龄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问题,宿迁市大力开展“家庭+工厂”模式的来样定做、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农副产品加工“三来一加”富民工程,有效地满足了不能走出家门的大龄劳动力的需要,促进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转化,优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增强了“三来一加”工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五是开展品牌培训,实现劳动力异地就业。在继续实施“定单”、“定向”培训的基础上,宿迁市根据劳动力市场对车工(数控车床)、电子、焊工(电焊、气焊、氩弧焊、气体保护焊)需求量大的实际,结合该市男性劳动力富余较多的特点,重点开展车工、电子、焊工三大品牌工种培训。部分定点培训机构还根据本地条件,选择优势和特色专业(工种)开展培训,逐步打造当地培训品牌。沭阳大上海时装学校、泗阳县霞飞职业技术学校的服装专业,宿豫区神通工业技术学校车工、数控专业,已在当地形成了培训品牌。
六是开展再就业培训,促进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市根据用工单位以及人力资源市场供给需求,开设了电脑、缝纫、烹调、市场营销、家政服务、电焊、车工、钳工、会计电算化、刺绣等培训专业(工种),使失业人员能够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再就业渠道,尽早实现再就业。沭阳县建立了多层次、各有侧重的再就业培训体系,形成了“政策性培训、订单式培训、岗前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相结合的就业培训大格局。今年以来,全市共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13115人,培训就业率达85%以上。
七是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实现创业带动就业。2007年以来,宿迁市大力开展“创业文化年”活动,至今已三年。全市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举办各种创业培训师资培训班,不断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今年6月,该市开展了创业师资培训,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派2名创业培训师来该市现场授课,全市有32人参加了创业培训师资培训,为扩大宿迁市创业培训规模奠定了基础。为大力推动创业培训开展,宿迁市还成立了“创业培训指导中心”,开通了创业服务热线。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还与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密切合作,为参加创业培训的劳动力提供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支持,建立创业项目库和建立创业培训实习基地,在政策法规允许的前提下,为劳动力创业和自谋职业打开了一道道方便之门。另一方面是创业培训教学手段丰富,采用互动教学模式,不仅传授财会、营销等经营基本知识,还通过讨论、参观、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学员形成创业意识,提高了创业成功率。今年1-9月份,全市有6689名劳动力参加了创业培训,创业成功率达71%,并带动36875人就业。泗阳在全县16个乡镇建立了农民创业学校,创业学校采取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实地观摩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围绕本地农村的产业特色,开展创业政策宣传专题讲座和畜禽养殖、蔬菜种植以及“三来一加”等实用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实地观摩活动及学习交流会,让学员深入能人大户、中小企业进行现场观摩和学习交流,有效地满足农民创业者的实际需要。
八是加强培训载体建设。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培训机构,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创办培训学校,引导中介机构与培训机构、输出地与输入地、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以及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联办、独资办、合伙办等形式兴办培训机构,形成各具特色、各领风骚的技能培训格局,为全民创业就业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有效的服务。今年以来,全市共开设缝纫、纺织、电子、焊接、数控技术、机械加工等30多个专业(工种),培训期限一般2—3个月,对技术含量高的专业,最多不超过6个月。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管理,定点培训机构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制订了完整的培训大纲、教学计划、师资管理制度和学员管理制度。各定点培训机构通过选聘经验丰富的技工、技师担任教师,确保培训质量。鼓励城区的定点培训机构重心下沉,到农村乡镇设立分校或培训点,方便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培训、就地培训,降低了农村劳动力培训成本,提高其参培积极性。同时,各定点培训机构还积极建立健全跟踪服务制度,沟通学员就业期间意见反馈渠道,不断提高以培训促进就业能力。全市各定点培训机构严格遵循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建立健全培训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切实落实培训券制度,严格执行培训券补助实施办法,收到了显著成效,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
三、拓宽促进全民创业就业渠道
近年来,宿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全市经济社会得到又好又快发展,本地就业已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2007、2008年,全市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分别为 9.5万人和10.4万人,分别占当年转移总数的62%和74%,连续两年内转大于外输。
一是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就业岗位。近年来,宿迁市大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招大引强、项目推进度不断加大,开发区企业数量和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张,单体项目投资额由几千万元迅速提高到超亿元、十几亿元、几十亿元,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支柱产业迅速扩大,园区经济和外向经济发展迅速,就业岗位大幅度增加。到去年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1678家。目前,全市开发区企业从业人数达24万人。
二是加大政府投资安排一批就业岗位。积极抓住扩大内需项目建设机遇,切实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作用,优先安排返乡人员就业。2008年,全市完成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25亿元,增长41.3%,其中工业投资364亿元,增长62.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2%。今年,市区将建设和谋划推进128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总投资345亿元,围绕这些重点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就业岗位将大量增加。
三是发展“三来一加”项目拓宽一批就业岗位。大力实施“三来一加”富民工程,促进大龄劳动力不出家门即可实现就业。至目前,全市已形成“三来一加”专业村87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2.5%;从业人员60.3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20.15亿元,人均3342元,形成“家家忙创业,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的宿迁村一景。沭阳县官墩乡大学生村官陈芳、冯朝阳、徐利民3人则联合当地村民,采用“股份合作”的方式,投资16万元,创办起华阳电子来料加工厂,年加工额200多万元,吸收当地50多名大龄农民就业。前不久,陈芳还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为“创业优秀大学生村官”荣誉称号。
四是发展第三产业创造一批就业岗位。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发展庭院经济、家庭作坊,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目前,五大物流中心、五条特色商业街、两大购物中心、十大市场的市场建设“55210”工程全面完成,淮海建材装饰城、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等市场全面建成,大润发超市、宿迁一百、国泰百货开业运营。仅新建的宿迁义乌商贸城,就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服务外包企业达50余家,从业人员近3000人。
五是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一批就业岗位。积极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本地转移就业。至2008年末,全市拥有高效种植业、高效渔业面积分别达到200万亩和42.6万亩,直接吸纳农民就业26万人。宿城区南蔡乡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拥有蔬菜大棚3000亩,吸纳300余名当地农民就业。泗阳县王集镇的亚飞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带动了当地80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年人均收入6800元,并带动了邻村45户农户发展绿色蔬菜大棚60个,实现产值120余万元。泗洪县龙集镇田集村党支部书记王庆开充分利用当地林地、废弃秸秆和畜禽粪便等资源优势,创办了占地200亩栽培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兴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解决了近600名当地劳动力就地就业问题,带动200多户贫困户快速脱贫致富。
六是实施创业就业援助赠送一批岗位。以创建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乡镇、村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作用,对有创业或就业能力的困难劳动力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实施结对帮扶等措施加强创业就业援助,实施跟踪服务。泗阳县三庄乡邵道村村民杨爱民的妻子患有“类风湿”疾病,孩子又正在读高中,家庭生活一直比较困难。去年,省委驻泗阳扶贫工作队投入近1千万元,在邵道村兴建500个蔬菜大棚,建起了“农民创业示范园”。杨爱民以“零租金”承包了3亩多蔬菜大棚,用来种植西红柿、青椒、西瓜等,由于他勤快肯干,4个大棚一年能赚2万多元,相当于他以前种地收入的好几倍。通过这种方式,仅邵道村就有150多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
四、提升促进全民创业就业服务能力
一是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宿迁市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切实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均达到省星级创建标准。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全面拆除就业门槛,实行城乡就业一体化的全免费服务。今年1-10月份,全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共举办招聘专场512场,有15.5万名劳动力通过介绍实现了就业。今年春节期间,全市开展了“两服务、两培训、一扶持”活动,正月初三到正月初五,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市、县(区)联动“春风行动”,从4月21日至7月30日,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劳动保障服务“三保一促”(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暖春行动,有力地促进了全民创业就业工作开展。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县(区)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场地、有制度、有成效的“六有”要求,切实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市区街道和城关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服务场地面积都在200平方米以上、安排3名以上工作人员。农村乡镇在临街至少安排了60平方米以上的工作场地,配备专职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完善规章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全民创业就业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全市所有行政村都设立了1名以上专(兼)信息员,为农民创业就业提供有效服务。
二是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以就业管理信息软件为依托,按照市、县(区)和乡镇(街道)、社区四级构架,设置了遍及全市所有乡镇(街道)、社区的信息服务网点,全市每年初都要开展一次全民创业就业状况调查,建立了劳动力资源管理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动态维护,为全民创业就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信息服务,全市劳动力资源信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
三是建立全民创业服务平台。全市大力提倡“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鼓励广大群众不拘形式、不论规模,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在全社会打造崇尚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投身创业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创业服务“环宿行”、创业人员事迹报告会、加强创业文化基地建设(创业培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示范基地)、建立创业发展基金、举办创业论坛、职业技能大赛、创业文化节、创业培训月、创业指导服务周、创业咨询服务大集市、创业行动村村行、“青春宿迁、创业行动”等活动形式,大力营造促进全民创业就业的浓烈氛围。仅2007年,全市就举办创业知识讲座300多场,组织创业现场观摩200多批次,受培训人员20多万。全市当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9940户、私营企业3718家,新增从业人员26.2万人,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成立创业指导中心,实行“一条龙”服务。各级劳动保障、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密切合作,为参加创业培训的劳动者提供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政策支持,建立创业项目库和建立创业培训实习基地,为城乡劳动力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创造条件。目前,通过政府搭台、各方参与的市场化、社会化方式,全市已有50多万名自主创业人员成为活跃在花木、板材、纺织、机电、玻璃以及商贸流通领域的老板,数千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企业,投资总额超过百亿元。宿豫区大兴镇农民徐宏卫,利用自己在深圳某知名电子厂打工10年积累的经验,2004年返乡创办了宿豫区宏升电子元件厂。如今,他已拥有数百万元的固定资产,年产值600多万元,为当地农民提供了600多个就业岗位。自2003年以来,宿豫区已有12000多名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累计投资达2.6亿元,创办各类民营企业1600多家,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3.2万人。今年,宿迁市创业文化节以“创业促增长”为主题,先后成功举办了“问鼎创业”青年创业大赛、全市新兴创业项目成果展演、千名义工助千户创业行动、创业文化论坛、创业文化大专辩论赛、宿迁创业文化原创文艺作品展演、“创业文化进乡村”媒体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开辟了“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的新模式,在今年9月举行的集中发卡仪式上,262名创业青年领取了贷款总额2580万元的创业信用卡,据宿迁市农村信用社统计,近两年来,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发放青年创业卡的形式,向2026名创业青年提供了1.25亿元小额贷款。
五、明确促进全民创业就业政府责任
一是形成经济增长与全民创业就业促进相协调的机制。自2000年起,宿迁市人民政府都把劳动力培训转移、基层平台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培训资金保障等指标纳入政府年度目标,层层下达,并逐月进行跟踪督查考核,年底召开总结表彰大会。近十年来,在全市经济连续两位数增长的同时,劳动力转移呈现政府组织推动劳务输出、输出与内转并举、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与从外地引进劳动力等几个发展阶段。2007年,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5.4万人,其中新增农村劳务输出5.9万人,就地就近转移9.5万人,占转移总数的62%,首次实现就地转移人数大于异地输出人数。至今年9月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总数已达132.9万人,其中异地转移99.6万人。今年1-9月份,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资性收入达144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3%,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其中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收入133亿元,月平均工资1493元,比去年底增加96元
二是将全民创业就业与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在经济结构调整上,实施工业突破战略,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开发区企业数量和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张,就业岗位大幅度增加。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以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强力推进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同时,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农业种养植等结构调整,为农民创业就业提供了条件。
三是以增加资金投入保障全民创业就业工作有效开展。从2001年起,宿迁市就按照社会人口人均0.1元安排劳动力培训转移专项资金,2002年上升到人均0.2元,从2003年起,按社会人口人均2元标准安排,和国家阳光工程资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资金共同建立劳动力培训转移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自2006年起,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券制度,到2009年6月,全市共发放培训券补助资金3898万元,持券培训农民达12万人。市财政每年拨出2000万元专款作为全民创业基金,直接用于中小企业创业贷款贴息和工商登记补贴,解决初创业者和中小企业资金困难。今年,全市各级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1.2亿元,专项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等各项促进就业再就业补贴,并列入2009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实行重点督查和考核,为全民创业就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高同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