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风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的好处,背后都有成本。这种给城市带来巨大好处的半开半收的户籍制度,已经带来了十分巨大的经济、社会、政治代价。这种代价首先在乡村表现得十分触目惊心。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在最近举行的“全国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学术研讨会上,披露了基于广东三大监狱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调查的最新数据:八成犯罪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幼年时期被留守农村无人看管,近六成农民工犯罪属于“盲目流入城市犯罪”(据11月8日《南方都市报》)。这两个数字触目惊心,它们再次显示了,城市分割的户籍制度的严重社会后果已经伤及城市,变革刻不容缓。
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一大变化是,城乡分割的壁垒不再那么高耸了。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开乡村进入城市,不可否认,在此过程中,农民的福利得到了改善。既然农民的这种流动是自愿的,那完全可以说,他们的物质福利所得要大于其如果选择留在乡村的所得。
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劳动力的廉价,也因此而形成:城市只要乡村人口的劳动能力,而不要这些人口本身。通过在户籍制度上打开一个口子,城市可以汲取乡村最重要的资源———人力,当然也是最好的人力:流入城市的一般都是乡村中具有知识、勇气和能力的青壮年。但通过维护户籍制度,城市政府推卸了本应向这些劳动力承担的社会、政治、福利责任。这样一来,城镇使用的劳动力的成本就极为低廉。在经济衰退的时候,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失业的农民工都回家了,在城市却看不出多少衰退的迹象。
可以说,在现有户籍制度下,乡村既是城市劳工的廉价供应者,又是城市失业的泄洪区。城市从户籍制度的半开半收格局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所以,三十年市场化过程并没有让户籍制度出现根本性变革,这种半开半收状态依然坚挺。
但是,经济学上如果有什么公理是正确的,那第一条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的好处,背后都有成本。这种给城市带来巨大好处的半开半收的户籍制度,已经带来了十分巨大的经济、社会、政治代价。这种代价首先在乡村表现得十分触目惊心:由于青壮年男子大量外出,乡村社会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出现了严重而大规模的两地分居等。由于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外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乡村社会迅速趋向凋敝,文明出现退化。
当然,对于发生在乡村的事情,城市政府与市民可以眼不见心不烦。但近些年来,乡村社会失调、凋敝之严重后果,已经开始向城市蔓延。学者们现在所观察的就是这样的现象:留守儿童们在人生的关键过程缺失必要的家庭教育与社会驯化,没有形成基本的道德、伦理意识。当生活顺利时,他们可能只是自私自利;当生活不顺利时,则可能胆大妄为,不加思索地从事犯罪活动。
可以想象,面对这种情形,生活在繁荣孤岛中的城市人口和政府肯定会产生另一种心理:强化户籍制度,更加严格地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但是,现有的增长模式决定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依赖乡村廉价劳动力的持续输入。一旦限制他们流入,尤其是限制青年农民流入,城市繁荣的泡沫就将破裂。
哪怕只是为了城市自身的利益,城市人口与政府恐怕不得不认真地对待农民,认真对待农民作为这个国家的国民的那些自由和权利。按照宪法,他们的自由和权利与城市人口是一样完整而平等的。现在,乡村社会失调的恶果冲击到城市的时候,如果再不尽快废除不合理、不公道的户籍制度,那后果将更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