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庆阳市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纪实

网友投稿  2009-10-29  互联网

  怀揣一技走四方

  本报记者窦洁

  如今,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地活跃着一大批庆阳籍“蓝领”的身影,昔日的“苦力型”打工者已跻身于现代产业工人的行列,许多人在技术岗位、管理部门大显身手。目前,仅镇原县已形成了以“电子操作、家政服务、安全保卫、工程建筑”为主的劳务品牌,在京津地区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就达到了9000多人。2007年镇原推介的“镇原家政巧妇”劳务品牌经中国就业促进会评比,在河南郑州举办的首届全国劳务品牌展示交流会上荣获“优秀劳务品牌”。8月28日,镇原县正式注册了“红杏之乡家政巧妇”劳务品牌……这可喜的变化是我市开展农民工培训给农民带来的福音。

  近年来,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围绕“思想培训变观念、技能培训增本领、法制培训作保障”的思路,不断加大培训投入,着力提升培训质量,加快劳务品牌培育,探索建立经常办培训、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全市农民工培训彰显出了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各级劳务部门以扩大就业、稳定就业为目标,把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全市农民工培训工作形成了培训促进就业、就业拉动培训的良好局面。

  基地建设———夯实了农民工培训基础我市现有农村人口209.49万人,占总人口的79.8%;共有农村劳动力126.2万人,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83%,其中,常年在外务工的富余劳动力50万人。为了让农民有一技之长,我市把加强市级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建设作为重点,从2006年开始着手筹建市级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2007年5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2008年初开工建设。该项目占地面积257亩,建设综合办公楼、教学楼、实训楼、学生食堂各1栋,学生宿舍楼3栋,总建筑面积为57797平方米,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近期即可投入使用。为提高示范基地的办学起点和层次,我市将市技工学校、财政学校、商业学校和庆阳会计函授学校进行整合,集中优势教育培训资源,组建成立了庆阳理工中等专业学校,与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合署,已正式运行,今秋首批招生2900名。各县(区)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加强基层培训网络建设,在职业学校加挂农民工培训基地的牌子,依托职业学校和就业培训中心建立起了农民工培训阵地,开设农民工实用技能培训班,开展就业培训和劳务培训,实现了职业教育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同时,在重点乡镇建设市级劳务输出示范基地和乡镇劳动力市场,对先期建成达标的68个乡镇配备了瓦工、架子工、钢筋工、电焊工、裁剪缝纫、家电维修等实用技术实训设施。并利用村级活动阵地,根据季节特点,配发培训教材,建立农民技术学校,方便了农民群众就地就近参加培训。对全市32所民办培训学校逐一进行了资格评审和挂牌认证,规范了民办培训机构,统一了培训标准。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以市级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为龙头,技工学校、县(区)就业培训中心和职业学校为主体,乡镇劳务工作站为基础、村级农民技术学校为依托,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面向农村、方便广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基地格局。

  经费投入———为农民工培训提供了保障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投入,发挥各类资金的整体效益,调整就业专项补助资金的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补贴支出规模,实行多培训多补贴,从2008年起,对技工学校招收的农村“两后生”减免学费,确保了就业补助资金的10%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全市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补贴支出逐年增加,2007年为280万元,2008年增加到360万元,今年前三季度已达到520万元。在建立农民工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市、县(区)进一步整合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007年以来,农牧部门实施的“阳光工程”投入资金1260万元,扶贫部门实施的“雨露计划”投入资金1095万元,专项用于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为筹建市级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市政府申请银行贷款9500万元,市财政一次性投入项目配套资金5000万元,总投入达到1.45亿元。

  今年,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400万元,用于市技工学校等4所学校的整合搬迁。为推进全民创业工程,扶持劳动者创业,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注入创业基金1000万元,为各类创业者创业带动就业服务提供资金支持。2009年,市财政预算安排100万元,各县(区)财政共列支400万元,专项用于农民工培训工作。各类资金的整合和集中投入,为农民工培训工作提供了强大的财力保障,增强了培训合力。

  技能鉴定———确保了农民工培训质量职业资格证书是农民工技能和技术水平的有效证明,是求职或创业的重要依据,对农民工流动就业和转换就业岗位具有通行证的作用。随着就业准入制度的推广实施,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农民工进入技术领域的必备证件,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已成为促进培训工作的有效手段。2008年,市上组织人员对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学校的1980名毕业生进行了考核鉴定,颁发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针对农民工比较分散,集中组织考核难度大的特点,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采取少量多次的办法,缩短考核鉴定周期,增加鉴定频次,先由培训学校、乡镇劳务工作站或培训基地组织培训,职鉴所采取进学校、下乡镇的办法上门服务。市职鉴所每月至少下基层鉴定一次,今年4月,在环县职专和6个乡镇巡回考核,一次鉴定受训农民工1500名,方便了农民工鉴定领证、求职就业的需要。同时对鉴定机构进行了整合规范,将市级职业技能鉴定所由9所撤并为4所,重新聘请考评员49名。目前,我市技能鉴定涉及机械加工、建筑施工、电子电信、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5大类65个工种。2007年全市鉴定发证6180人,鉴定农民工2483人,2008年鉴定发证7930人,鉴定农民工3436人;今年前三季度,已鉴定8742人,鉴定农民工4302人。农民工取得职业证书,增强了就业竞争能力,提高了择业的成功率。

  以培训促就业———实现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我市积极探索以培训促就业的市场化运作新模式,坚持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就业拉动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一是校企联合,围绕市场搞培训促就业。市职教集团协调各职业学校,加强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和长庆油田等大企业、大集团的联系,及时了解用工情况,掌握用工信息,经多次协商,校企双方签订了用工合同,为其培训计算机应用、电工电焊、建筑安装、采油看护等专业的技工,今年已接单10多份,培训输转20500多人。二是校校联合,开展接力式培训促就业。为了破解培训师资、设施不足的难题,经多方争取努力,市技工学校、环县职业中学、东方职业培训学校与天津劳动经济学校、天津劳动保护学校、北京西部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院校合作办学联合招生,建立了“1+1”、“1+2”的培训模式,今年,经联合培训的3000名牛肉拉面师和4000名重型机械操作手,全部实现了上岗就业,月收入普遍在3000元以上。三是地企联合,依托企业搞培训促就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务工人员,由市、县(区)劳务办组织,先输送到用工企业,由企业负责进行上岗培训。近年来,通过地企联手,全市已成功向川庆钻井公司输送钻井工7500人,向长庆油田采油三厂输送采油采气工8500人,钻井工年薪在5万元以上,采油采气工年薪在3万元以上,员工上岗稳定率在98%以上。四是校企一体化,依托基地加农户订单生产培训促就业。适应我市农副产品加工、手工制作和香包刺绣生产用工需要,15户加工销售企业开始创办技术培训学校或技术培训班。庆阳市书勤扶残职业培训学校采用集中培训、订单加工、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就业的形式,培训对象不受文化程度、年龄、时间、地域限制,学会后可在家庭从事手工加工生产。目前已在市直和各县(区)举办了13期编织培训班,培训农民工、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1160多人。

  培训与扶持创业相结合———增强了培训的实用性。

  为了强化政策扶持,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意见》和《进一步完善全民创业促进就业扶持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创业政策,引导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投资创业的农民工提供创业项目咨询指导,优先安排经营场所,优先安排小额担保贷款,并可与城镇创业人员一并享受市场准入、证照办理、税费减免、融资信贷等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大大调动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性。目前,全市已有3824名务工人员回乡创办各类经济实体3000多个,带动24000多名城乡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就业。我市还不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根据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红黑绿黄”四大支柱产业深度开发的需要,及时调整培训方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各级就业服务机构与长庆石油学校和生产单位联手,开展采油、采气、管道、管护等技术培训,为石油资源开发培养了合格技术工人。技工学校、职业中专、民办培训学校同时扩大了电工、电焊工、汽车驾驶、架子工等矿区常用技术工种的培训规模,引导农民工向石油煤炭开发行业转移。围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力度。庆城县、宁县、镇原县等县,对当地农民开展了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和加工、保鲜、运销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围绕红色旅游产业开发,市技工学校、西峰职专、董志职专开设了导游专业,每年培训导游230多名,满足了当地旅游服务工作的需要。围绕黄土特色人文产品产业开发,全市各类培训机构开办黄土特色人文产品生产制作培训班,文化、农牧、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开展专项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村妇女通过培训掌握了民俗文化产品设计、绘画、剪纸、皮影制作等多种适用技能,目前全市有6万多人从事香包刺绣等文化产品加工。

  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劳务输转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经过培训,农民工就业领域拓展、门路增多、环境改善、岗位提升、待遇提高,由过去的“下苦人”开始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化。今年输转的人员中,技能型农民工已占到输转总数的52%,比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输出方式由分散型向有组织型转变,使农民工合理有序转移,有组织劳务输转规模不断扩大。今年以来,全市共输转城乡劳动力51.97万人。务工时间由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据统计,全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一直保持在45万人左右,今年春节期间,在大量农民工返乡、外部环境十分不利的情况下,我市仍有30多万人坚持在外务工。

  近5年,全市共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75万人次,劳务收入累计达到110多亿元,年均增长28.6%,增长率高于全市同期经济发展水平,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接受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比未受训的普通农民工高出约300元。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9-10-29/114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