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就业问题,始终聚焦着全社会关注的目光。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趋缓,农民就业首当其冲承受着巨大的冲击。春节前后,大量农民工返乡回流,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创造条件让失业农民工尽快地“再就业”,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严峻的经济形势对农民就业工作提出了新问题,也考验着政府在农民就业扶持中的应对能力和工作力度。
形成共识:农民就业事关民生大计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工就业受到严重影响,农民工返乡明显增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调研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全国农民工就业总数为2.25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亿人,2009年春节前,大概有50%返乡,其中1800万人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字凸显的是农民工返乡就业形势的严峻。
紧要关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对金融危机下解决农民工遭遇的就业困境作出了周密部署。2009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同时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以此为契机,由农民工返乡引发的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大力促进农民就业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六大理由让农民就业成为“2009关键词”。
农民就业事关全局。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中国人口结构构成中,农民是最大的人口阶层。如果农民不能稳定地就业,民生、民富都无从谈起。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民的纯收入到2020年要比2008年翻一番,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关键是解决好农民就业问题。
农民就业事关农民增收。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目前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受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增大,在这种情形下,推动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保持农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对于今年保持农民增收良好势头具有关键性作用。
农民就业事关社会稳定。农民外出就业难度增加、返乡增多,不仅影响农民增收,还可能引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和社会治安问题,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如果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滞后,随着农民回乡务农的数量增多,土地问题可能会逐步凸显。另一方面,大量农民工失业滞留城市,也会造成部分地区社会治安案件增多,对城市管理带来压力。
农民就业事关农村消费和扩大内需。2004-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增速超过6%,其中,农民的非农收入占有重要地位。较好的就业,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购买力不断增强,为实施“农机下乡”、“家电下乡”等扩内需政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农民就业事关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农业就业比重迅速下降,非农就业比重迅速上升,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和规模经营,从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民就业事关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目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支撑了国家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城市建设与繁荣,促进了城乡交流和协调发展。
积极应对:农业部门多措并举促就业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今年以来,农业部门紧急行动,积极应对,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给就业“寒冬”中的农民雪中送炭。数据表明,2009年春节后,1800万的返乡农民工中有95%回到城里就业,剩下的5%在农村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截至今年6月底,15097万外出农民工中,只有不超过3%的农民工还在寻找工作,总人数约420万人。让人颇感暖意的数字背后是艰苦细致的工作。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一是组织实施“阳光工程”。为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为下一轮经济发展打下基础,农业部加大工作力度,扩大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内容,完善管理制度,狠抓培训质量,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项目监管,切实把“阳光工程”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有转移就业意愿的3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辅助开展引导性培训,受训农民转移就业率不低于80%。二是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创业培训试点工作,着力培育农民企业家和种养大户,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
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一是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东部地区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二三产业,培育特色经济。二是推动放宽乡镇企业市场准入条件,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切实帮助乡镇企业解决资金不足、贷款难等问题。三是引导乡镇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并逐步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扩大当地转移就业容量。
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创办工商企业、发展现代农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总结推广农民工创业及各地扶持农民工创业的典型经验和做法;确认一批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推动落实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有关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加强农民工土地承包管理与服务。开展以妥善解决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为重点的农民工土地承包维权行动,切实保障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收益;推动各地查处和纠正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落实、违法调整收回农民工承包地、强迫农民工流转承包地等突出问题;建立多部门协调解决农村土地承包重大问题的联动机制;加强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和服务,全面建立起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为农民工流转承包地提供流转信息、开展流转咨询、指导合同签订等服务。一系列扎实到位的工作举措,有效化解了农民工返乡引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矛盾和纠纷,切实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工作。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常规监测基础上,农业部今年进一步丰富调查指标,增加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意愿、需求等方面的监测,认真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影响,掌握农民工返乡回流基本情况,及时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农民的需求及中央有关政策落实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引导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化危为机:亟待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举措种种,目的一个,确保农民充分就业。诚然,现今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取得很大成效,但农民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农民工自身而言,就业质量有待全面提升;就社会环境而言,一些不利于农民就业的问题依然没有根本消除,制约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还依然存在。
农民工技能偏低。在技能素质低和供应总量大的双重制约下,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选择余地很小,大量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建筑、矿山、餐饮等传统行业,从事着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不能适应非农产业技术进步、结构升级和国际化进程步伐加快对高素质员工的要求,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以至于出现“民工荒”与大量农民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并存。
对农民工培训补助偏低。近几年统计监测表明,外出务工农民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12%左右,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重为14%。国家对农民工培训补助偏低。以河南省为例,目前阳光工程培训人均补助约300元左右,而电工培训费约需2500元,驾驶员培训费约需2100元,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学员的要求。
农民就业信息不通畅,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管理与服务相对滞后。农民工外出就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务信息搜集和发布不能适应农民工分散、流动的特点,农民工普遍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外出就业存在盲目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掌握劳动力资源、就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到维护合法权益,都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完善的管理和服务。但是,政府这方面的职能尚未到位,还不能完全地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及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场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有组织成批量进城就业的比例比较低。
返乡回流的农民工普遍存在诸多创业瓶颈制约。农民工回乡创业,在不发达地区已经成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成为推动地区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成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有效载体。但当前农民工回乡创业还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如用地、办证、税收、金融、培训等,需要政府采取明确的扶持政策。
面对以上问题,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在转暖复苏,要让农民工承担的失业风险降到最低,应该利用好这次危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提高农民工素质,对农民工就业进行合理引导。一是眼睛向内,挖掘农业与农村内部的产业发展潜力,让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二是统筹城乡就业,加强跨区域流动进城农民工的服务与管理,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化危为机,在“寒冬”过后迎来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