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完善农民工培训制度,现阶段有必要提高补贴额度,增加培训时间,提高培训专业的技术含量
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技能培训,被农民工称为“惠民之举”。然而,这样“惠民”的好事却并不好做。如何让农民工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还需认真探索和研究,一步步完善。
“订单式”培训受推崇
“参加培训就是为了找工作,不给找工作,还培训它干啥?”9月13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大门口,赵建民正和老乡话着家常。“农民都是很实际的”,赵建民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很多老乡去参加培训,“就是冲着能给安排工作”。
赵建民所在的中牟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在郑州市以东约30公里,现有人口68万,其中,农村人口达到60%以上。目前,拥有包括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在内的7所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机构。
本报记者在该县财政局采访时获悉,近两年,中牟县先后拿出2000多万元,培训农民16.8万多人,各类乡土人才4.8万人,有绿色证书的“执照农民”1.7万人,1500多名种植、养殖能手被外地高薪聘为技术顾问。
采访中,本报记者发现,从2006年起,他们按照新型农民标准,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重点,探索创民培训模式,形成了“职业学校+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模式、“公司+农民”定向专业技术培训模式和“农技员+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模式,建立起了“市场—订单—培训—输出”的劳动力转移新机制。通过培训的农民其技能鉴定合格率、就业率达90%以上,并先后与郑州四棉公司及省内外上百家企业签订用工协议。
也有农民工向记者反映,传统的订单培训,委托培训“好看不好用”,有的企业用工规模不大,工种又多,培训难度大,可以做,但会很难。
但政府走以市场为导向,以用工信息为指南,开展“订单”式培训却是很多培训学校负责人公认的大趋势。对学校来说,能够确保培训、就业有效链接;对农民工来说,针对性较强,学有所用,而且不用为找工作发愁。
张纯兵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达过这一希望。他希望,在课程设置、师资安排、教学方法上应以企业最紧缺的专业技术为培训重点,以技术含金量高的工种为培训方向。
“早在2007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这样做了。”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心主任郑玉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政府和培训学校都应在提高培训的实用性上下功夫,保证培训一个,转移安置一个,农民尝到了培训的甜头,自然会增强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吸引力。
“免费培训是好事,但好事难做好。”郑玉凤在强烈支持将农民工培训继续做好的同时,也遗憾地表示,自己所在的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由于种种原因,今年没有再继续招生。
农民工期待更完善的培训制度
9月15日,河南省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免费为农民工提供培训,好事如何做好?针对目前农民工普遍反映的问题,她建议,补贴再多一点,培训时间再长一点,技术含量再高一点,拉开档次,真正让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增加收入。
9月7日,河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铜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说,尽管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依然占有较大比例,但就地转移的也不在少数,关键是如何选准时机,根据本地市场需求和农民工个人意愿,为他们再就业搞好服务。而在农民工原有工作和工种方面进一步培训,不仅节约了政府的财政支出成本,同样的也节省了参加培训者的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
张纯兵的幸运就在于他所参加的培训正是与自己的专业对口,但张纯兵又是“不幸”的,他所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不具竞争力。
如何解决农民工反映最多的培训内容不对口的问题?有专家建议,应该进一步进行细分细化,应切实本着“实际、实用、易学、受益”的原则,使所授课程更有针对性。首先,时间上要有保证。据国家有关规定,每期培训班至少120个学时,但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无论文化水平还是年龄跨度,都参差不齐,能不能在学制上先予以区分。比如具有初中学历的农民工学制三年,含顶岗实习半年,实行学分制;具有高中学历的农民工,学制一年,含顶岗实习半年;短期培训则根据不同工种,可以1至6个月不等。但从目前情况看,真正参加长期班学习的农民工并不多。
“目前的制度缺陷是没有培训标准,农民接受培训后,现在只有劳动部门的结业证,专项技能达到初级、中级还是高级,不好评定。”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村就业处处长柳志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国家对农民工培训实行职业资格认定制度。但他同时担忧的是,因为工种数目繁多,标准制定程序复杂,而且需要庞大的技术支持,短期内很难完成,想做也很慢,至少三五年内完不成。
“但职业资格认定标准是很有必要的。”柳志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