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外来务工人员保障性住房何时成为我的家

网友投稿  2009-11-13  互联网

    “听说昆明要建外来务工人员保障性住房了,这固然是好消息,可是否能真正惠及到我们还要等落实下来了才算。”得知昆明要建外来务工人员保障性住房,来昆务工已经3年多的刘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房子就这么几套,而来昆打工和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成千上万,这些房子该如何分配?”
记者通过对一些来昆务工人员走访调查发现,大家最关心的是房子的租金、申请条件。而对于政府相关部门来说,作为云南第一批试点建设的外来务工人员保障性住房,由于没有现成的政策和具体操作模式,很多问题诸如建设资金筹集,与企业合作,房租管理以及后期管理都在边走边探索,“还有待进一步确定。”昆明市住房保障局局长向浩说。
看上去很美的“馅饼”
     “尽管住的地方很小,但忙碌了一天,回到住地,还是很舒服。”刘伟并不愿意把自己租住的房屋称之为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仿佛强调那是“住的地方”。刘伟住在虹山新村,每天上班乘公交车到建设路,再转车到金马坊下车,然后步行到工作单位。一般情况下,从住的地方到工作单位要45分钟左右,如果遇到堵车,一个小时都到不了单位。
刘伟在北京上的大学,2008年毕业后来到昆明,先后换过多家单位,现在金马坊附近的一家银行工作。刚到昆明时,刘伟人生地不熟,经朋友和同事介绍,他在城中村租了一间房。他说那里人员往来复杂,居住的大都是农民工和刚毕业的大学生,卫生环境恶劣,住了两个星期,刘伟觉得很难住下去,便趁周末去各个大学附近找租房信息,“学校附近的房子比中介的要便宜,而且不收中介费。”几个星期后,刘伟终于和别人一起在学府路附近合租了一间50余平方米的房子。
      “在这里,尽管房屋面积还是小,可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每天下班回到这里,可以安排自己的时间……”尽管如此,刘伟还是没有归属感,在看到媒体报道昆明即将建设外来务工人员保障性住房,来昆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机会申请该住房,刘伟觉得自己的希望不大。在他看来,申请外来务工人员保障性住房的很多问题还有待明确。
租金成为决定因素
      相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大多来昆务工人员选择租住在条件相对欠缺的城中村。
      钱大姐来昆明四五年了,在黄土坡市场内的一家鞋店打工,多年来,一家三口租住在黄土坡附近的城中村,在18平方米左右的一间房间里,吃饭、睡觉、孩子写作业……
钱大姐的孩子10岁,上小学二年级。两口子每个月收入共有2800元左右。“几年住在这里已经习惯了,至于住房环境差、面积小、没有卫生间和厨房,这对我们来说都不算什么问题,毕竟这里的房租便宜,一个月200元钱,我们还负担得起,对于我们这些打工的人而言,居住环境不太注重,更多的是考虑房租,现在孩子上学了,要为孩子上学考虑更多。”
如果保障性住房盖好了,钱大姐说会不会去申请主要取决于租金贵不贵,“除非保障房的地点可以让孩子就近上个‘正规’的学校,我们可以承受更贵些的房租。”
      “不要成为面子工程”
      对于昆明市首次提出建设保障对象为外来务工人员和刚就业人员的保障性住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立纲表示了对这一举措的肯定,称赞这是“关注民生的好事”的同时,表示“点找的很准,目前社会住房最困难的群体就是他们了。”
      他还表达了对这批保障性住房的建议,“这样的惠民措施应该有长期的考虑和全局的规划、安排,1000套房子的试点状况不管怎样,都要总结经验坚持下去,不要使之成为政府的面子工程。此外,此次保障性住房的试点方案还应召开若干次公告、听证来确定,并且代表的面要真正做到有代表性,因为在很多地方保障性住房都变了味。”
李立纲表示,此批保障性住房的地址选在城乡接合处是可行的,城内没有土地,郊区又太远了,“安居房就过于偏远了,生活配套设施不足会给住在那儿的人带来不便。”另外,他还建议,针对不同租住者的需求,户型设计要形式多样,“有的可能会是一大家人都来昆明打工,对住房面积要求可能就要大些。”并且,还要设定不同的门槛来限定保障群体的申请租住条件。
      11月5日,云南省就如何加快推进全省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人员保障性出租房建设工作,在昆明市召开现场会,会议要求,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人员保障性出租房建设要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人员的需求,规模要适度,设施要配套,管理要规范,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住房租赁制度。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到项目的规划建设与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人口比例相适应,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要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要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要与开发区建设相结合,要与培育住房租赁产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相结合。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9-11-13/11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