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给农民收入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7.6%,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1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7.5%,比去年回落11.3个百分点,且一二三产均有回落。
在危机不可避免的时候,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市农办一位负责人表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经济危机对一二三产都造成了不同程度影响,除了希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见效、世界经济形势回暖外,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勇立经济危机的潮头。
就业创业本领需提高
“要实现就业创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市农办一位负责人说。
根据统计调查分析,全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年左右,低于全市居民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平均受教育年限相比差3年以上,农民仍然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相对贫困的群体。目前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大多是妇女、年龄偏大者、文化程度偏低者、无技能者。推动这些农民就业创业,难度显然不小。
据介绍,目前,农民就业形式分四种类型:务农就业、务工就业、自主经营、灵活就业等。其中,非农就业已成为农民就业的主流。
这位负责人表示,我市自2004年实施农民培训转移工程以来,已先后转移农民34.13万人。但仍存在培训针对性不够强、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好等问题。下一阶段,必须因地制宜,分不同种类,开展专业农民技能培训、转移农民技能培训、创业农民技能培训、在岗农民技能培训,让农民在各个行业充分就业。
家庭工业是增收重要途径
徐桂兰本是上虞的一名农村妇女。近年来,在当地妇联的帮助下,她先后创办了铸件修搓加工点、缝纫和穿磁环加工点,为当地“华鑫压铸”、“鑫达伞业”、“阳光集团”等规模企业配套加工零部件,还组织300多名农村妇女从事相关工作。这些妇女参加工作后,人均月工资超过1000元。
“来料加工业,是促进农民就业的一条好路子。”市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来料加工业是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工业生产形式,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工艺简单易学、就业门槛低等特点,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农民能够在短期内掌握技能进行来料加工并实现增收。
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的来料加工项目涉及饰品制作、服装缝制、电声、领带、针织、医药加工等,共有集中来料加工发包单位643家,有经纪人656名,从事来料加工人数11.63万人,人均增收8000元。
他建议,发展家庭工业,要依靠政策扶持推动、经纪人发动、基地带动。要在《绍兴市现代家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引领下,建立一批来料加工经纪人队伍,通过农民信箱、业务洽谈会、商品交易会等形式,帮助农民承接各地各类的来料加工业务,让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此外,要通过“内建、外引、发展”的途径,积极培育和发展来料加工基地,盘活各类闲置用房和标准厂房作为配套加工场所。吸引龙头企业把一些加工制作环节从生产线上分离到农村,创建“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来料加工专业乡镇、村,加快来料加工优势项目的块状集群发展。
拓展领域,创业土壤并不缺乏
这个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里,绍兴县稽东镇占岙村村民黄建华开设的兴林富民农家乐生意很好,每天接待的客人都有四五桌。黄建华开心地说,正是依托占岙村的千年香榧林,才开起了这家农家乐。
近年来,农家乐显然成为不少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的新亮点。在占岙村,有近20户人家依托香榧林发展农家乐。而今年起,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森林休闲旅游业的意见》,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又添了新的动力。市农办有关负责人说,乡村旅游业包括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乡村风光游等,价格低廉却不乏时尚。
市农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要进一步抓好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主题农庄、森林公园等建设,加强宣传促销,把有条件的农家乐、林家乐纳入各级政府定点招待会议场所,进入旅游线路安排和宣传推介之中,更大地促进农民增收。
这位负责人表示,中心镇的培育和发展,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契机。广大农民要充分利用比较完善的设施条件,加快向中心镇的集聚和转移,兴办商贸服务业,使小城镇成为农民就业创业的主阵地。同时,结合农村新社区建设,也可以支持和鼓励农民兴办农村社区服务业,吸纳和组织农民到各类社区服务业中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