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民工眼中的"民工荒":民工不慌才能解决问题

零零社区网友  2009-11-02  互联网

 与逐渐回升的经济数据几乎同步,沿海地区的“民工荒”正在加剧。

  在南京安德门民工市场,岗位需求数千,但每天成功介绍出去的只有120个左右。传统的劳务输出地苏北也出现劳动力紧缺现象。淮安今年以来企业“招工难”的现象一直存在,而盐城市一项调查显示,当地企业的空岗数有2.1万个。浙江、珠三角等地区同样“招工难”。根据央视等媒体报道,浙江省最近一个月企业用工缺口达25万人;深圳市用工缺口超过6万人。企业感叹:劳动力日渐稀缺的格局正在形成。

  近日,记者在劳动力市场偶遇一位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兄弟。这位名叫周建的农民工今年41岁,来自宝应县安丰镇,先后在南京、无锡、东莞等地打工多年。用他的话说,“民工潮”和“民工荒”都经历过了。民工眼中的“民工荒”是怎样的?也许从这位农民工的视角,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民工荒”,民工都去哪了

  “各地好像都在缺人,那么,人都到哪去了?”

  “民工去哪了?全国的情况不敢乱说,我知道的是,我们老家的民工大都回家了。”周建兄弟三人,还有一个姐姐。兄弟三人都有外出打工经历,而老周打工时间最长,近20年。

  “前几年,农民种地是越种越亏本,忙了一年下来,算上人工和化肥,有时还要贴钱。外出打工就为了多挣点钱。我姐姐的儿子读初一全班有60个人,初三中考时只有30多人。这部分人全都出去打工了。”然而,持续多年的民工潮自今年初消退,他们大多数回家了。

  为什么回家?“出去就为了挣钱,挣钱为了什么,还不是过得好一点?在外打工这么多年,哪怕挣再多的钱,心里不踏实。我在外面10多年,跑过几个大城市,但终究是个农民,是城市的过客,孩子上学、住房都是问题,家里面再没照看好,心里慌啊!何况在外打工,开销大,也不可能挣出大钱来。”

  这几年,农村税免除了,特别是这几年的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来了,农民尝到了甜头。以周建老家来说,大量的同乡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从各种企业、工地返家,抛荒地的田都收了回来。周家老三、老四两兄弟回了老家,一个养猪养鸡,一个顺带着做街头烧烤的小买卖。

  “现在农村搞村建设,农村的生活生产越来越便利,年纪稍大一点的农民已经很少出来了。有的还在打工,不过更愿意在乡镇工厂就近打工,收入低一点,但开销不大,还能照顾家里。”
 用工不规范,让人缺少安全感

  在跟周建的闲谈中,他一直对去年的一则新闻感触良多。这则新闻讲的是南方中山市的一个老板,在全球金融危机来临时,工厂年前被迫裁了很多人。“但工厂关门时,老板发放了足额的工资与补偿金。在过年时,自己开着车子、带着礼品,跑了几千公里,一家一家给被裁的农民工拜年,并承诺一复工马上就请他们回来上班。唉,这样的老板太少了!”

  就在这则新闻发生的时候,老周也在南方一家企业上班。这是一家做玩具的外贸公司,前一天他还在机修车间上班上得好好的,第二天一早就接到了“下岗”的通知。理由是企业效益不好要裁员。好些人连当月的工资都没能领全。

  “经济环境好,就让农民工留下打工;经济环境一旦不好,农民工就是累赘,立马让我们走人。在那个困难时期,有多少企业考虑过农民工们的难处呢?他们考虑的只是自家利益。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老周告诉记者,前几天,他工作的这家企业又打来电话让他去上班,他开始没答应,对方立马同意给他涨工资,一个月要多个两三百块。“要在以前,早就抢着去了。现在要认真想想,再看一看。”工资虽然高了一些,但这明显是企业的权宜之举。“说扣工资就扣工资,说走人就走人,这种事不是一次两次发生了。农民工还是缺乏保障啊,再有个什么动静,还得卷铺盖走人,来回一张车票就要几百块。企业欠薪、违法解雇等现象得不到根治,农民工利益没有一个制度的保障,用城里人的话说,我们农民工们没有安全感,心里有点慌。”

  月薪五千,让人眼红也让人心慌

  我问周建:“报纸上说有企业开出很高的工资,也招不到农民工,是什么原因呢?”

  “你说的是什么月薪5000没人干活吧。呵呵,我在报纸上看到过。但不是没人干,谁不想干?是大多数人干不了。”

  老周说,在外打工一二十年了,自己就遇到过月薪5000的好事。2007年,他去无锡一家企业找工作时,对方需要的“车、铣、钻、电”工种,最高工资就开到5000块,但都需要持证上岗。一起去应聘的200多人里面,只有2个人有证——这两个人是无锡当地的,他们都上过专门的技校。“我还不错,原先有点机修的手艺,最后还是找了个机器保养的工作,当然,工资要低多了。”

  在月薪5000元的背后,是民工缺少技术竞争力的尴尬。以深圳市为例,人力资源市场70%的岗位需要技能型劳动力,比去年上升了近5%。这一点,老周们是清楚的。他们感受到了自身素质的不足,看到了产业和技术升级带给这个群体的严峻的生存问题。他心里开始有点发慌。

  那次在无锡冲击高薪工作失败之后,老周也曾特别想去考个证书之类的。但打听之后,他还是放弃了:“考证需要专门去学习培训,我们哪有这个文化底子?每天三班倒,也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专门学习。有一次,我还跟公司领导提了建议,希望由公司出面组织学习。领导说,谁知道你在这家企业能干多久、在无锡能呆多久?技工教育不是企业的事,你们还是好好干活吧。他们也不愿去花这个钱,多这个事。农民工也想有技能,也想挣大钱,但常年漂泊在外,光靠自己,哪能办成呢?也不知道谁能办成这个事?”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9-11-02/113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