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点亮万家灯火 阜新市就业工作综述

网友投稿  2009-09-23  互联网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市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同时,劳动就业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就业工作紧紧围绕阜新经济转型这个中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就业优先的方针,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圆满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各项就业任务,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为阜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90年至1994年,全省开展了“光彩杯”竞赛活动,按照“三结合”就业方针实现就业,我市在活动中取得了佳绩,其经验在全国推广,1994年至1998 年,全国实施“再就业工程”,我市也不例外。可以说,这几个阶段,我市就业形势良好。从1998年到2001年,由于我市煤炭资源逐渐减少,一批国有煤矿先后关闭破产,矿区下岗职工日益增多,就业问题成了困扰阜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难题。在此后的六年中,全市因各类企业并轨转制及破产,又新增下岗失业人员15.8万人次,同时还有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4.9万人。我市需要解决的就业问题,任务异常艰巨。
  2001年末,国务院正式批准阜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在国家、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转型以来,我市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把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问题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促进就业再就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04年至2009年前8个月,全市累计实现实名制就业38万多人,稳定了就业局势,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二是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降低。从2004年的6%降低至2008年底的4.7%。三是就业困难人员继续得到全力帮扶。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开展以来,连续四年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5年来累计认定并享受补贴政策56802人,累计帮助3.2 万户零就业家庭的4万余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四是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步伐加快。劳动保障平台一体化建设由市、县(区)、乡(镇)下延至全市624个行政村。5年来,累计输出城乡劳动力136.1 万人次。五是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蓬勃开展。成立了阜新市自主创业协会,举办了辽宁省首届“SIYB”高校师资培训班,建立了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为代表的九个大、中专职业院校创业培训基地。5年来共扶持创业带头人2000余人,带动就业1.98万人。六是实施“技能促进就业”工程并取得新成效。以二产业培训为重点,积极为“突破阜新”构建“大项目”做好人才储备。围绕企业急需的机械加工、化工工艺、服装纺织、玛瑙工艺等专业技能人才,不断强化专业培训,培训二产类学员9047人。5年来,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5万人,培训进城务工农民10万人。七是应对金融危机,全力开展“送岗位、保就业”活动。为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
  几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在上项目、发展经济方面都优先考虑就业。每年都制定促进就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并把就业任务分解到全市所有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和副县级以上事业单位等190多个责任单位。在此基础上,对就业工作坚持实行实名制登记和月考核、季通报、年终总评制度,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实行奖惩,有效调动了全社会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确保了就业责任目标的完成。我市就业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与贴近民生的具体措施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市始终以并轨失业人员、“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沉陷区和棚户区回迁居民等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多方开拓就业渠道,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此外,我市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搞好了就业技能培训。结合我市实际,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我市将原建设、建材、机械、轻工、纺织、化工6所行业办技校和电子职专资产整体变现,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建设新校舍,组建占地2.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阜新市技工学校,迈出了打造培训品牌,服务转型就业的第一步,并确定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设置为核心,以创新办学模式为突破口,以服务就业为目的”的技能教育的指导思想,取得可喜成绩。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全力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我们出台了30多个与国家、省相配套的扶持政策文件,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创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极大地激发了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几年来,全市对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累计减免税费3386万元,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451 万元,带动了1400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另外,我市创新工作方式,加大政府组织就业的工作力度,全力帮扶就业困难群体。我市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并轨失业人员和棚户区回迁居民就业再就业工作上探索出阜新特色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200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指导下,我市从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着手,确立了20日内为出现的零就业家庭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并确保其一人实现稳定就业的工作目标。截至2008年年初,累计消除零就业家庭3.1万户,安置就业3.9万人。二是全力以赴援助采煤沉陷区和棚户区改造回迁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截至2008年年初,棚户区居民实现就业2.5万人。三是从战略调整的高度抓好历史遗留问题。三年并轨期间,我市有国有企业职工97690人参加并轨,经过多方努力已解决了78365人的再就业问题,又通过采取政府出资开发公益性岗位、给予更加优惠的税费减免政策、提供社保补贴等措施,解决了19325人的就业问题。我市还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坚持不懈地开展就业宣传。由于就业工作业绩突出,我市连续三年被省政府评为就业先进市。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9-09-23/113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