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让民工不慌才能根治民工荒

网友投稿  2009-09-24  互联网

  事实上,“民工慌”在金融危机前就已广泛存在。城市要想再吸引农民工,临时抱佛脚式的提高工资待遇难生良效,让“民工不慌”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

  久违的“民工荒”一词近期又大量重现于媒体之上。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民工荒现象获得了一些经济学家的好评,因为他们从中嗅到了经济回暖的气息。但企业家们却很是犯愁:没有工人生产,又如何能感受这股暖意?

  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的新闻调查显示,全国发达地区与大中城市都在闹民工荒。连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的一些城市,也是劳动力紧缺。天津一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负责人疑惑地问:广东缺,上海缺,苏州缺,天津也缺,那人都到哪去了?新闻给出了答案:农民工大多回农村了,有的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有的在家乡小企业上班。

  这个变化颇耐人寻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城乡劳动力倒挂”现象?我认为根本原因并不是什么“经济回暖”和“产业结构调整”,而是农民工们留在家乡心不慌,有踏实感。如大家所知,始于去年的金融危机造成了空前的“民工慌”现象。企业裁员、减薪、欠薪成了一段时期内农民工最为焦虑的事情。在那个困难时期,有多少企业考虑过农民工们的难处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倒是有一家中山的制衣厂,工厂关门时,老板发放了足额的工资与补偿金,并与员工们相约东山再起。员工们含泪告别老板时说:“您再开厂时我们还到您的厂里打工。”这个新鲜事儿一度引发媒体热议。可以想见,这间工厂复产后,一定不存在民工荒。但现实中,有多少个企业像这个制衣厂老板那样,做到了让“民工不慌”?

  事实上,“民工慌”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已经广泛存在,这在劳动力充足时期表现更甚。出于对“人口红利”的垂涎,国内外一些投资者一度将内地廉价劳动力当成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主要选项。而一些地方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表现出足够的“以人为本”的情怀,重企业轻工人思维挥之不去。这无疑会使广大农民工的紧张感也挥之不去,这种“民工慌”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安全感方面,主要忧虑在于,企业欠薪、违法解雇等现象得不到根治。政府职能部门在处理相关投诉时,执法不严、执法不力,使得不少企业侵犯职工权利有恃无恐。当然,也加剧了农民工们的不安全感。

  归属感方面,则在于企业和地方政府没有很好地重视农民工们的福利待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问题,始终是农民工的心病。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壁垒的存在,农民工们哪怕为城市工作一生,也始终是一个“暂住者”。更别说像当地市民一样有资格申请廉租房与经适房、子女有资格进入公办学校享受平等教育了。甚至至今,我们也没有听说有哪些大型企业出钱专门为本单位农民工们建一所子弟学校。

  这些令农民工心慌的问题,回到家乡都可迎刃而解。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农民的医保与养老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农业生产更加有利可图;乡镇企业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农民们可选择的发展方向,再也不局限于进城务工一条路。可见,各城市要想再吸引农民工回去支援经济建设,临时抱佛脚式的提高工资待遇很难产生良效,让“民工不慌”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在制度上增强他们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为他们提供公平可靠的生活平台与发展舞台。否则,即使民工荒之痛暂时止住了,但以后肯定还会经常发作。(作者:椿桦)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9-09-24/113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