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打响就业攻坚战 千方百计促就业纪实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9-21  互联网

  今年1—7月,在增加就业这张艰难的答卷上,平凉交上了这样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66万人,占全年任务的79.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8172人,占全年任务的86%。

  数字看起来好像不多,但对于承受着巨大就业压力的平凉市,这却是它们一点一点抠出来的,一个一个找出来的。

  用政策稳定就业,与企业共渡难关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平凉一些行业和一批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就业局势格外严峻。

  保就业,关键是保企业。在加强失业调控预警机制的同时,平凉市对税收贡献高、成长性好、政策拉动作用强的25户企业,送去政策“红棉袄”,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他们还组成5个联系企业工作组,每组联系5户重点工业企业,随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的问题,有效地帮助了企业化解矛盾、克服困难。

  从就业规律上讲,是“小企业,大就业”。平凉在支持大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培育中小企业,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措施,把中小企业作为增加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今年3月,平凉市在全省唯一一家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创业促就业小额信贷试行办法》,对当年新增职工占到企业职工总数的30%,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且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中小企业,贷款50万元到200万元,期限为两年。还由地方财政部门给予50%的贴息。截至7月,平凉市已经为4户企业发放了总额为640万元的贷款。

  平凉市宏兴复合材料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峰正是其中一个幸运儿。这两年,他们生产的新产品玻璃钢沼气池不愁销路,产品远销宁夏、陕西等地。可到现在,生产场地还是租用的。“有了这笔贷款,企业就能好好发展了。”杨峰说。除了准备扩大规模,在崆峒区工业园区建厂房外,最近,他又新招了8名员工,其中就有5名下岗工人。

  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

  一方面全力保企业,以稳定就业,另一方面,平凉市还想方设法完善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

  小额担保贷款成了平凉市鼓励下岗人员自主创业的一把金钥匙。

  今年,平凉市下岗失业人员可申请的小额担保贷款,从去年的2万元“涨”到5万元,还款年限也由去年的两年期限延长到了三年。

  有了这一政策,下岗多年的雷亚荣5月拿到5万元贷款后,在平凉市的繁华地段开了一家化妆品店。红火的生意,让刚雇了4名员工的她,眼下又着手准备再招两名员工。

  这样一组数据颇具对比性和说服力:截至7月底,平凉市已经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592万元,完成全年任务3000万元的319.7%。而从2005年到2008年4年间,平凉市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总额也就是3055万元。

  创业环境不改善、扶持政策不落实,创业成功率就上不去,创业氛围也就不能持久。因此,平凉市除了在小额担保贷款上下工夫外,今年3月,还成立了平凉市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对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大学生这些群体中的创业带头人,在市场准入、经营范围、融资贷款、税费减免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他们创业有了底气。

  多措并举促就业,帮就业者搭桥引路

  大学生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也是平凉市各级政府所惦念的重点。他们加强对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通过“三支一扶”,招聘公益性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现在,庄浪、华亭县参照“三支一扶”政策,在本县开展了支援村建设就业项目,已优先安排了179名高校毕业生就业,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农民工的就业困难加剧。今年年初,据检测调查,平凉市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而提前返乡的农民工有8.12万人。面对金融危机给返乡农民工就业带来的影响,平凉市积极为农民工送岗位、送技术、送资金、送服务,为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搭桥引路。“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农民工顺利就业,平凉市认真实施“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给农民工“调整充电”。平凉各地努力搭建培训平台,建立补贴机制,瞄准劳务市场紧缺的电焊、计算机、车工、特种车辆驾驶等技能,纷纷开设培训班,提高农民工的择业竞争能力。

  调整打工区域成了平凉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招妙棋。在大力开拓新疆、内蒙古、宁夏等受金融危机影响小、用工量大的西北地区劳务用工基地的同时,他们瞄准平定高速公路、天平铁路等项目部及华煤集团等一大批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鼓励返乡农民工“就地转移”。庄浪县还想方设法,送出了36名农民工到安哥拉挣起了外国人的钱。“留在家乡工作,也有广阔天地”。平凉市还将返乡农民工当作一笔财富,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长处,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自主创业,使他们在家乡真正有用武之地,成为村建设的生力军。

  静宁县八里镇小山村村民阎建宁便是他们中的一位。今年年初,27岁的他从苏州回来后,在县上的鼓励下,利用打工期间积累下的经验与胆识,与北京一家公司合作,瞄准农村的能源需求,在静宁县生产销售起了秸秆气化炉。“两个月,我就卖掉了150套炉子。”7月初,阎建宁对记者说。产品销得好了,他的公司人手也缺了。目前,阎建宁雇了6名员工,全是返乡农民工。

  一连串的务实之举,换来了这样一组喜人的数据:今年1—7月,平凉市共输转务工人员39.77万人,同比增长12.66%。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9-09-21/113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