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居家养老对接再就业——“一岗解两难”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8-11  互联网

  依托社区“开办”家庭养老院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多,铁岭的老龄化社会逐步形成。其中,铁岭城镇户口中的“三无”老人就有 707人。而同时,随着“四老二中一小”式的家庭越来越多地出现,像过去那种由多子女家庭共同照顾老人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少了,在养老途径上,除社会福利院、家庭保姆等养老途径外,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化养老方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可以说,居家养老就是社区中的 “家庭养老院”。

  让两个困难群体成为“两相需求”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科的相关负责告诉记者,居家养老一般由民政部门牵头,通过街道安排社区内的大龄下岗职工以 “家庭养护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进入生活有困难的孤老家庭,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

  它一方面属于政府出资购买服务赡养老人,使老人不用离开家庭环境就能受到照顾,同时可以保证服务质量,防止纠纷。

  另一方面也是在提供公益性岗位,为社会解决就业问题。它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目前社会养老机构不足的困难,将大龄下岗职工和缺乏生活照顾、需要居家看护的孤老这两个困难群体的需要相结合的一举两得的工作,如果把居家养老单纯理解为是政府提供的免费服务那是不正确的。

  申请居家养老服务程序不复杂

  据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科的相关负责人讲,目前,社区居民有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可以向所在的社区提出申请,再经过社区工作人员核实后,只要符合居家养老条件的老人,社区就会提供护理员定期到老人家提供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

  这位负责人说,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抚养人的“三无”老人,都是符合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条件的,他们都可以向社区申请,享受到同样的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故事A

  收拾屋、做饭的活她们帮我干

  今年74岁的王桂丰是银州区电业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以来,主要照顾的对象。

  王桂丰以前是水产公司的职工,退休后身体一直不好,现在患有白内障和青光眼,双眼看不清东西。老人的家里虽然不大,但却被收拾得非常干净。老人说,这多亏了社区的工作人员经常到她家里帮她打扫卫生。

  王大娘没结过婚,如今上了岁数,像买菜做饭这样的事做起来都很困难。现在社区的志愿者们每天都来看她,帮她做饭、买药、收拾屋。

  王大娘告诉记者,她每个月的退休金除去买药的钱,也剩不下多少了,而她因为对西药过敏,只能吃中药,所以很多时候又都用不了“医保卡”,有时都是社区的志愿者自己出钱帮她买药。

  逢年过节,社区的志愿者们还会给她送来饺子、粽子、月饼,陪她一起过节,大伙儿都把她当成亲生母亲一样看。看着照料她的社区志愿者们,老人笑着冲记者说:“虽然我没有儿女,但这些孩子比我亲儿女还亲啊。 ”

  居家养老故事B

  特殊人群也能享受居家养老服务

  今年53岁的康永贵无子嗣,自幼身体残疾平时行动不便。康永贵说:“是社区的同志和好心的邻居们帮我买来了代步车,要不我平时想出来散散心都做不到。 ”

  在与康永贵交谈中记者得知,虽然按康永贵的年纪还够不上老龄的标准,但是因为他身体有残疾,现在同样能享受居家养老的服务。

  康永贵说,以前他在家门口摆了个修鞋摊维持生活,但是后来因为病痛,双手也不那么灵活,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现在只能靠“低保金”生活,平时是电业社区的工作人员和邻居们帮助了他。

  老康告诉记者,从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克斌到社区工作人员,帮他买菜、做饭、交电费这样的事没少做。平时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他们也都会给他送到家里。这些事在正常人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但换成他这个残疾人来做却是非常艰难。

  现在好了,有了居家养老的服务,老康有什么生活上的困难,只要打个电话,社区的志愿者就会到家里帮他解决。

  结束和康永贵的谈话后,社区工作人员门洪岩把他扶上了代步车。

  看着康永贵远去的身影,门洪岩说,她到社区工作已经五年了,现在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志愿者。社区一直把那些“三无老人”和像康永贵这样有困难的居民作为主要的照顾对象。通过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现在社区的工作人员和他们处得就像一家人。

  护理员工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干

  “其实我明白老人的心思,每天除了作些必要的家务活外,大妈更想让人多跟她聊聊天、谈谈心,这点更重要。 ”护理员赵大姐笑着对记者说。

  家住调兵山晨安社区的朱贵清今年 70岁,两个女儿都在外地工作,属于典型的“空巢老人”。

  “老伴去年去世时,对我打击挺大。我行动不太方便,身边也没个人照应,就向社区提交了想参加居家养老的申请。没几天,小赵就过来照顾我了,要说能有个人陪我说说话真的挺好。 ”

  朱贵清腿脚不方便,主要生活来源只有每个月政府给的低保金。朱贵清老人说的小赵叫赵亚艳,今年46岁,是一名下岗职工,今年6月1日,赵亚艳经过考核成为一名护理员。

  平时在朱大妈家,赵大姐主要负责帮老人买菜、擦玻璃、搀扶他上下楼。

  朱大妈说:“小赵对我老好了,就跟自己的亲闺女没啥两样。我腿脚不好,天天上下楼梯走得都很慢,小赵每天都陪我走个十几分钟的路,孩子一点怨言也没有。说实话,我也不用她天天都来家干那么多活,只要她能陪我唠唠嗑就比啥都强了。 ”

  晨安社区护理员袁玲负责照顾居民李春芝大妈的日常生活。李大妈今年67岁,老人患有高血压,儿子因患病无赡养能力,这才选择了居家养老。

  袁大姐今年49岁,是名下岗职工。因为经常在丈夫开的诊所帮忙,所以平时就掌握了一些护理经验。

  每天,袁玲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李大妈量血压、收拾屋子,慢慢的,李大妈和袁玲在交往中有了共同语言,空闲的时候,两人还一起读读《圣经》,对她们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

  “我要感谢政府给我提供了这份护理员的工作,当然,还是希望待遇能再高些,毕竟,现在一个护理员要照顾好几位老人,不光干活要合老人心意,还要和老人们交流谈心,现在李大妈的儿子也没有生活能力,所以我每天要同时照顾他们娘俩的生活,要说家庭护理员的工作其实并没想象的那么好干,相对工作量来说,目前每个月500块钱的工资待遇还是显得有点低。 ”袁玲这样对记者说。

  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不满意咋办

  银州区铜钟街道白塔社区的郑文敏老人今年已经97岁高龄了,是一位“三无”老人。郑文敏因为不愿意去福利院养老,就向社区申请了居家养老服务。

  老人的日常生活一向很节俭,看到护理员开着水龙头洗碗或是洗衣服时洗衣粉放得多了,她觉得很是浪费。

  老人有午睡的习惯,而护理员因为需要护理的老人较多,到郑文敏老人家里时就已经是中午了,老人觉得护理员来得晚,还影响了她的午睡。一段时间下来,郑文敏对这名护理员的服务不太满意。

  白塔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遇到像郑文敏老人这种对护理员提供的服务不满意的情况,社区一般会进行调解,先让护理员尽量遵照老人的意愿去做,如果实在调解不了的,社区还会给老人换一名护理员,直到老人满意为止。现在,社区已经给郑文敏老人另换了一名护理员,对这位新到的护理员的服务,老人还挺认可。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一名护理员平均要照料3到5名老人,所以不可能做到随叫随到。护理员只能定期到老人家里打扫一下卫生,为老人洗洗衣服、做做饭,但不能像保姆那样全天候地陪在老人身边,大多数时间,老人还是要靠邻居帮忙照料。很多社区针对这种情况,还为这些“三无”老人家里安装了爱心门铃,如果老人有事,可以按铃找邻居来帮忙。

  更多需求体现在精神上的慰藉

  对于老人的照料不应该只局限于饮食起居,几位受访的居家养老对象说,他们不愿更多的麻烦护理人员。很多老人在被护理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很大程度上的自立,他们更多的需求体现在精神上的慰藉。希望护理人员更多地注重与老人心灵上的沟通和呵护,平时多陪他们聊聊天,唠唠嗑,社区也应多组织些老年人参与的活动来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我市居家养老的具体政策还有待规范化。目前,在上海等我国开展居家养老比较先进的地区,社区为养户老人发放居家养老反馈卡,老人可根据被护理的满意程度在反馈卡上给出评定,护理人员最后根据反馈卡上的评分领取工资。我市的居家养老工作也需要类似的规范化条例出台。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9-08-11/112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