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表明,京郊163万农村劳动力,已有88.4%以不同形式实现了有效就业。为什么在当前金融危机,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势下,北京市的农民就业还能保持如此的良好势头呢? 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就业问题,通过政策引导一批、产业带动一批、培训再上岗一批以及鼓励自主创业等手段拓展农民就业渠道。据北京市农委统计,2008年北京市10.5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今年4月,北京市又实施了“支持企业稳定就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促进劳动者自主创业、提升劳动者职业培训、对就业特困人员托底安置、强化农民工就业服务”的“新六条”就业政策。正是这些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破解了农民就业难题。 发展产业是平台 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工资收入依然是收入的主体。保证农民就近、就快、就需的就业是关键。在这一点上,北京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创建农民就业基地为突破,通过产业发展开发就业岗位吸纳一部分就业。以顺义区为例,顺义区利用临近首都机场的独特优势发展临空经济,以首都临空经济区和天竺综合保税区辐射带动镇级二三产业发展,吸引集群配套企业向各镇二三产业基地集聚。顺义区先后建立了14家市级、区级的经济功能区和19家镇级农民就业基地,分布在全区各镇的重要节点上。今年一季度,功能区和就业基地分别实现综合收入22.4亿元和2.9亿元,累计安置本地劳动力就业6.4万人和3.88万人。 在坚持企业为发展主体的基础上,北京市实施“产业带动”、“基地带动”战略,在行政审批、用地制度、财税归属、资金支持等方面实施产业导向和扶持措施,加快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建立乡镇企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企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的方向发展。2004年,房山区以担保中心为平台,打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开辟劳动力就业新渠道。经过不断完善机制体制,扩展业务范围,创新工作方法,严格控制风险,现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工业企业贷款融资的主渠道。截至目前,担保中心已累计批准项目208项,批准金额8.8亿元,担保资金发挥了以少量政策性资金撬动大量金融资金注入企业的杠杆作用,使一大批发展前景较好融资条件欠缺的企业实力增强。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也为安置劳动力就业开辟了新渠道,目前得到担保资金扶持的企业共新增劳动力就业已达千人以上。 海淀区苏家坨镇鼓励镇域内用人单位招用本地农村劳动力,每年拿出部分资金对安置地区农民就业的先进单位予以表彰;温泉镇则对每安置一名农村劳动力的企业给予500~800元补贴。朝阳区对本区聘用农民的用人单位,按照用人单位的最低缴费基数,全额补贴这些农民的“五险一金”,其中区财政和乡村财政各负担50%。 北京市在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将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就业的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小额担保贷款、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向农村延伸。为了鼓励用人单位招用本市的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出台了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岗位补贴每人每年3000元,社会保险补贴每人每年7176元,实现了就业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 ”。 公益岗位是新途径 延庆县是北京市重要的生态涵养区。通过实施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延庆县林木绿化率已达71%,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26%,保护生态为当地农民就业提供了就业机会。延庆县把增加农民就业渠道指向了一个特殊的行业———生态管护岗位。生态管护岗位优先安置“4050”人员、低收入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就业群体,采取公益性生态就业岗位与合作社直接对接的方式解决就业。今年5月,15个乡镇的1.2万名农民走上了生态管护岗位,负责县级林地、绿地、湿地、公园、道路等公共空间和其他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管护、清扫和维修等生态建设工作。另外,延庆县政府开发了护林员、保洁员、公路养护员等公益性岗位,全县已有2.4万农民吃上了“公益服务饭”。 海淀区温泉镇结合小城镇建设中公益事业、园林绿化对土地的开发建设,买断所有岗位,成立了公共事业管理公司和公共物业管理公司,安置本地农民就业。 岗位信息是支撑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北京市坚持把促进农民就业放在首位,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确立建立市、区县、乡镇联网,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乡镇社保所要健全职业介绍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政策咨询等服务。大兴区与区内1454家经济实力强、企业效益好、用工规范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签订了“空岗报告协议书”。企业有了空岗,及时与劳动局部门取得联系,职介中心通过遍布全区各镇、社区、村里的招聘信息网络为其免费发布招聘信息。大兴区已完成区、镇、村(社区)三级就业平台,并先后建立了8个镇级劳动力市场。通过农村劳动力信息管理系统,所有的招聘信息实时滚动播放,农民不出村就可以了解招聘信息。 延庆县劳动保障部门拓展农民就业渠道,走出去进城和西城区、丰台区、朝阳区的保障部门攀亲结对子,城乡手拉手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目前,7个乡镇社保所和西城区的7个街道办事处结成了对子,使岗位信息和劳务输出直接对接。延庆县“进城攀亲”只是郊区县政府部门解决农民就业的一种尝试。据统计,北京市建立了城乡“手拉手”就业协作机制,促进农民跨区域流动就业,目前已有17个区县、167 个乡镇和街道建立了就业协作关系,结成145个对子,帮助5.3万名农民实现跨区转移就业。 技能培训是基石 农民外出打工,是近些年来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受全球经济的影响,农民工出现了“返乡潮”。无论是下岗人员找工作,还是农民自主创业打天下,都离不开一个关键,就是过硬的技能本领。北京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培养“创业型”、“带动型”农村实用人才。海淀区通过辅助带动、专家传授、院镇合作、企业培训、协会培训等培养方式,培养在推广农业技术、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实用人才。密云县石城镇石塘路村以合作社为平台,开发以棒皮等废弃物为原料的草编旅游纪念品。多次聘请山东等地的草编专家前来培训,使培训对象在不出家门、不误农事的情况下,熟练掌握技能,日均增收30元以上。而密云县的套里村开办了“农民夜校”。村里整合党员活动室、田间学校等资源,开发数字影院等教学手段,采取案例教学等培训方式,利用晚上的农闲时间传播与蔬菜产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夜校学员已从98人发展到近200人。 农民找工作难,尤其是 “4050”人员由于年龄、技能、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使就业更加困难。加强“4050”农村人员的技能培训,是帮助这一群体就业的有效手段。大兴区实施了“ 两个千”工程,即千名巧娘和千名精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农村大龄妇女不能离家的特点,对其采取农闲培训、休息挣钱的方式培训,使区内千余名妇女不出家门就实现了转移增收。延庆县在原先对自主创业众多优惠的政策之上,再对“4050”人员从事自主创业的采取上门服务、技术指导、资金支持、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使他们能够顺利开展自主创业。同时对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兴办企业的,该县将纳入政府中小企业担保资金支持范围,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