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津郊设施农业建设迈开新步伐

零零社区网友  2008-05-08  互联网

  

  

  人民网·天津视窗5月8日电:初夏时节,津沽大地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从南到北,设施农业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全面开展。当前,设施农业建设是本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之一,能不能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提升设施生产水平,繁荣农业,富裕农民,至关全市发展大局。农口各区县按照市委的要求,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开拓发展思路,提升开放境界,激发创造活力,在扩大设施农业规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开拓市场、确保增产增收上下功夫,努力争当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设施农业建设是

  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村建设,首要的任务是要积极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增强农业与农村的经济实力。最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建设,市领导多次在区县视察和调研中强调要加快设施农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设施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也是现代农业建设和村建设的突破口。我市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的成功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近年的实践经验看,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现有的设施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水、电、路、林、渠等农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加强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应用推广,促进了对农业的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投入,带动了农业的依标生产、品牌销售和产业化经营。所以,加快农业设施化建设已经成为市委、市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决策,已经成为农口各级各部门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经过前期广泛发动和积极部署,各区县、农口各部门抓贯彻、抓组织、抓规划、抓基础性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已经统一到市委、市政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指导方针上来,统一到落实20条实施意见上来,基层镇村和农户发展设施生产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各项工作正在逐步推进。但是应该看到,我们今年设施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不利因素还在增加,难度在加大,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土地整合、基础设施、资金落实等基础性工作还没有完全展开,必须抓紧落实,容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各区县、农口各部门都要本着为市委、市政府高度负责、让人民群众真心满意的态度,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进一步加强对设施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做好推动、指导与服务,切实掀起春季设施农业建设新的高潮。

  设施农业建设是

  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设施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建设区县几乎都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等多重困难。但各建设区县积极开拓思路,努力寻求对策,克服困难,在政策引导、土地流转、筹集建设资金及科技服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任务,并为下一步实现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据区县上报统计,我市种植业设施建设共落实建设面积93569亩,占2007至2008年度计划任务的94%,其中已建成面积42033亩,涉及12个区县的97个乡镇,338个村。

  设施农业生产初见成效。当前在全市新建成的4.2万亩种植业设施中,已投入生产面积达3.39万亩,占新建成设施面积的80%以上。预计已投产设施年总产量可达28.4万吨,总产值达到6.33亿元,总效益达到4.52亿元。与以前相比,农民平均亩增效益达到9000元,增长3至10倍。设施农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已成为当前我市农业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在去冬今春南方发生雨雪冰冻灾害中,设施农业起到重要作用,有力缓解了我市冬淡季蔬菜等农产品的稳定供应问题。据统计,春节前后我市新建设施生产为我市提供蔬菜等农产品9.4万吨,为我市春节市场平抑物价、保障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当前新建种植业设施全部集中在我市无公害生产基地内,起点高,基础好,通过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依标生产、农资连锁配送、质量追溯等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保障了基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初见端倪。各区县在进行建设规划时,注重集中连片和规模化发展,从2007年建设情况看,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设施农业产业带和几个设施聚集区,如:蓟县津蓟高速(蓟县段)两侧设施蔬菜生产聚集区、武清北部河西务、下伍旗、大良、河北屯设施蔬菜生产聚集区、静海沿运河两侧设施蔬菜生产聚集区、宁河蓟运河东岳龙、丰台、板桥、苗庄四镇设施蔬菜生产聚集区、宁河中东部造甲城、潘庄、七里海等乡镇设施蔬菜生产聚集区等。而且有些聚集区已经打破了区县界域,如西青辛口镇和静海北部独流、台头、良王庄等乡镇的设施聚集区连成一片。设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政策带动作用明显。去年以来,围绕设施建设工作,市农委、市农业局、市财政局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出《天津市种植业设施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设施建设推进方式和市级财政补贴标准。市级财政对新建的新型节能日光温室补贴标准为7000元,普通温室为4200元,钢(复合)材料骨架塑料大棚为2500元,普通塑料大棚为1200元,补贴范围、补贴标准和过去相比都有了很大提高。惠农政策的落实掀起了各地设施农业建设的高潮,半年多的时间完成4.2万亩的建设任务,相当于过去几年的发展规模。

  各区县围绕设施农业建设也先后出台各类相关政策,明确了各自的补贴办法和标准。如目前我市北辰、西青等区县都出台了相应的补贴政策,其中北辰区对新型节能日光温室的补贴最高达到13000元,对塑料棚的最高补贴达到3800元;蓟县制定出台了《种植业设施建设资金补助管理办法》,增加预算2000万元用于补贴设施农业;大港区制定了《大港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奖励办法》,提出了适宜的补贴政策(按市补贴1∶1配套)。各级政府配套政策的出台如一缕春风,让津沽大地设施建设再掀热潮。

设施农业建设是

  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

  自去年八月农委二十条意见出台后,全市各方力量积极行动起来,以科学的态度抓发展,以创新的思维谋发展,以争先的勇气促发展。集思广益,锐意进取,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这一主题,创造性开展工作,大力推进农业设施化建设,深入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市设施农业建设迎来春天。在推进设施建设过程中,呈现出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是注重加强组织领导。为推动全市种植业设施建设,市里成立了由市农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等部门组成的天津市种植业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各区县也相应成立了由区县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的设施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其中,宝坻、武清、宁河、静海、东丽、北辰6个区县政府由一把区、县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市里与区县形成相互配合、上下贯通的组织推动体系,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负责机制。

  二是创新工作,积极推动。为更好地掌握各区县种植业设施建设进度,落实任务指标和建设地块,了解地方有关政策存在的实际问题,市种植业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多次赴12个有农业区县进行督导,并组织重点建设区县间的联查活动,对各区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和指导。截至目前市种植业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对12个区县已督查、指导50余次,实地检查了35个乡镇46个村的建设现场,及时掌握了各地的实际建设情况,有效推动了各地区种植业设施建设的发展。另外,市设施办每季度组织区县设施办召开一次办公会议,及时沟通信息,掌握最新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各区县也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不断加大推动力度,如:静海设立设施农业例会制度,县委、县政府坚持每周一召开设施农业发展进度会议;蓟县在重点设施建设工程所在地成立了专项工程建设指挥部,领导挂帅靠前指挥,起到了规划、指导、协调、推动的积极作用。

  三是落实政策,保障实施。为缓解设施建设前期启动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市农委、市财政局和市农业局多次协商解决办法,及时落实了配套政策和扶持资金。市财政局在2007年年底提前预拨1.38亿元补助资金,有力地促进了设施建设发展。各区县在出台配套补贴政策的同时,还认真抓好基础设施配套、资金筹措、整合土地等各种配套服务,如:蓟县专门下发《关于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意见》,并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土地流转和设施建设启动周转金,促进土地整合;宁河成立专门机构帮助农民筹措资金,探索租赁经营、反租倒包等多种整合模式;静海确定了水、电、路等基础建设配套办法;武清区财政每年拿出30万元用于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工作。

  四是密切配合,搞好服务。各级农口部门围绕自身职能,在新建设施生产区全面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市农业局于2007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天津市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工程,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冬春季重点培训活动;蓟县专门成立了宣传推动、规划指导、物料供应、新品种引进推广四个服务小组;宁河农业局建立了设施生产示范区,将目前本市及周边地区主流棚室在示范区内集中展示,抓好典型带动;武清从山东寿光引进第五代日光温室建成了现代农业示范棚;宝坻多次在现场举办温室建造及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为菜农提供多方面技术服务。据统计,第一季度市县各级农业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宣传和服务110余次,培训农民1.3万人次。另外为了扩大宣传面,市农业局与天津电视台、天津电台等部门合作,联合录制设施农业专题节目、开展科技直通车、专家连线等技术服务活动15次,帮助菜农解决实际问题。

  金融部门积极参与,给予大力支持。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合作银行、渤海银行及北京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已介入当前本市蓬勃发展的设施农业建设大潮中。其中部分银行已经出台政策,进入运营阶段。如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分行在蓟县、宝坻等区县尝试的支持设施农业建设借贷新模式得到较好的应用,解决了农民建棚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蓟县创立的“3+2+1”的融资管理模式为实现融资渠道与产业渠道的对接搭建了有效的沟通平台,去年以来利用这一模式先后为洇溜、东施古、上仓、马伸桥及桑梓等乡镇的设施建设项目发放银政合作信贷资金1560多万元,拉动农民投入6000多万元;宝坻与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分行合作率先以“三台一会”形式启动设施农业专项贷款。以该区新开口镇为试点,创造性地摸索出“乡镇级担保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贷款主体”等新机制,而且针对常规贷款手续烦琐、时间冗长的弊端,简化贷款流程,开发出表单式申报程序,实现了更方便、快捷的操作,为今后金融部门支持设施农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

  设施农业建设是

  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推进农业设施化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村建设的具体部署,是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的实质性工程。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设施装备化、质量标准化、手段科技化、服务社会化、环境清洁化”的发展原则,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推进设施农业再上新水平。

  一是强化行政推动。设施农业建设的实践证明,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措施,加强教育引导和示范带动,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必须的。我们要真正把工作做到位,说给群众听,干给群众看,帮着群众建,领着群众干。对设施农业实施专项推进,实行目标化管理,加大推进力度,把市委、市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推进设施建设当中,把对农民的支持帮助体现到推进设施建设工作当中。

  二是强化市场牵动。首先,要加快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坚持市场建设与设施农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的思想,抓好重点区县乡镇产地蔬菜批发市场的新建、扩建,打造区域性蔬菜交易中心。要加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各区县政府都要把培育市场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积极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培育市场流通主体,加大市场新建和改造力度,为我市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优质服务。其次,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拉长蔬菜产业链条,增加蔬菜产业的附加值和效益。要加快建立现代农产品的物流体系,逐步向冷藏、保鲜、加工、配送发展,使更多的设施农业产品进超市、进社区,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快发展壮大连接内外市场的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和水平。设施农业建设投资量大,科技含量高,更要注意建立相应的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要广泛吸引社会和企业力量,参与设施农业建设。要以产业化经营方式,将生产、加工、贸易融为一体,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布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强化政策拉动。首先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政策,加快土地流转整合工作。各区县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土地流转的具体办法,依法规范流转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其次是落实财政补贴资金。当前各区县设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其中一大批设施已完工,急需各级财政按照有关政策兑现补贴资金,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另外要探索尝试多种借贷模式,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积极推介和探索多种贷款支持模式,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要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机制。进一步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各区县要制定出台加快蔬菜基地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力度扶持基地发展,提高基地建设水平。

  四是强化典型引路。要搞好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引导带动作用,保证让农民有样板可学。每个区县在设施农业集中生产区建成1至2个示范展示基地,进行设施专用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的引进、茬口安排、设施新型建材和覆盖材料、农业机械、设施环境调控新技术等相关示范展示。发挥设施农业的资源、产业和技术优势,逐步向周边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五是严格建设标准。高标准的建设是设施农业高产出和高效益的基础。在实际建设中一定要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有关建设要求为依据,提高建设标准。整体要相对集中连片,田间作业路、沟渠、节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要完善,生产区域环境要整洁、美化,小型农机具、自动卷帘机、病虫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配套设施要齐备,争取把我市的设施农业建成国内领先、效益最好、生产潜能发挥最优的现代农业生产集中区。为加强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进行“一带六区”的总体规划,以项目形式分步实施。并且启动十个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完善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提高防灾应急能力,保障市场有效供给水平。

  六是调动农民积极性。首先要让农民见到效益。设施农业具备良好的生产条件,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关注,政府也下大力度予以政策扶持,设施农业不仅要成为生产的龙头、科技的样板,更应成为效益的典范。要把经济效益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始终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要帮助农民进行成本核算,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其次是让农民得到技术服务。加强技术指导和宣传培训力度,组装配套出台一批针对设施农业发展的科技项目,确保新建设施生产区的农民尽快摆脱技术盲区,掌握相关生产技术。另外,进一步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广泛宣传设施建设的有关政策、典型、技术及外省市先进经验,提高广大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何会文)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8-05-08/110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