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千万贵州农民工勇闯劳务大市场

零零社区网友  2008-04-08  互联网

  贵州劳务输出

  21年四个时期

  我省人均耕地面积仅0.76亩,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一直是我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农村脱贫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收获大”的重要措施。

  我省劳务输出从无序到有序,范围由点到面,输出地由正安经验发展为全省普遍行动,输入地由番禺发展到全国各地;规模由小到大,由最初的300人发展到900万人次,单次规模由几百人发展到数千人专列发送;外输内引,抓好对外输出和返乡创业,加强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组织化程度和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回顾我省劳务输出的发展路程,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杨锦福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为1987年至1991年。各级党委、政府陆续建立了劳务输出的领导机制,确立劳动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的工作模式,深入村寨广泛宣传发动,启发和帮助农民转变观念,鼓励农村青年积极外出务工。第二时期为1992年至1995年。针对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入城市,我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宏观指导,通过宣传组织、春运引导、严格证卡管理等办法,推动劳务输出逐步迈入有序化轨道,全省有组织的劳务输出规模大幅度增长。第三时期为1996年至2002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我国加大宏观经济调控力度等影响,各地劳动力需求下降,我省劳务输出出现较大波动,此后随着经济发展形势好转,我省劳务输出恢复活力。第四阶段为2003年至今,我省劳务输出工作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劳务输出人数一直稳定在每年80万人左右。

  记者从省就业局劳务输出科了解到,劳务输出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更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村建设。劳务收入已成为我省贫困农村脱贫、贫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各地利用劳务收入的部分资金修筑公路、兴修水利、投资小城镇建设、创办企业等,给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生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务输出还造就和培养了大批具有强烈改革意识和高素质的乡土人才,他们带着资金和技术、管理知识等返回家乡创业,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劳务输出力求突破

  培训先行有序输出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劳务输出是解决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三项战略措施之一,出台《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的内容之一,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也相应建立了劳务输出领导小组。

  据了解,我省已设置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机构)1138个,基本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贵阳市在村一级设立了劳动管理站。乡村劳务管理机构的建立为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为其建档建库、收集用工信息、组织外出务工人员输出、开展职业介绍和培训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劳动保障部门建立健全省外劳务办事机构和流动就业跟踪服务体系,在我省劳务输出集中的地区建立劳务服务工作站,为贵州籍农民工提供就业指导、转厂转岗、劳动维权、突发事故处理等后续服务,省政府驻外机构还积极承担劳务输出工作职责,增强了我省省外劳务机构的力量。

  为了让广大农民工“进得来”、“出得去”、“留得住”,我省取消了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不合理收费,大力加强权益保护、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工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公平就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目前,我省逐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向乡村延伸,从单纯为城镇失业人员服务转化为全面向农民工开放,从有偿服务向免费服务转化,从单纯的劳务输出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转化。

  面对近年沿海地区“技工荒”的出现,省政府把农民工技能培训作为“十件实事”之一来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劳动力从农民向技能型人才的转变。扶贫部门调整扶贫资金用于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技能培训;农业部门实施了“阳光工程”农民工培训计划;建设部门对建筑行业农民工实施免费培训上岗制度。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调整就业资金支付渠道,组织实施“五年百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工程”,计划2006年至2010年,每年实施农民工技能培训21万人,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05万人。

  2006年,我省成立了由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37个部门组成的省级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全面协调督促落实农民工各项政策,通过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完善社会保险等措施,农民工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目前,我省正探索和建立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教育部门还积极制定政策和措施,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为了拓宽省外劳务市场,我省采取“输出地建基地,输入地建关系”的模式促进劳务输出发展。一方面,按照基地县的设置标准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县25个,其中罗甸、遵义、正安、天柱四县被劳动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另一方面,积极与泛珠三角“9+2”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对口帮扶城市开展劳务合作,加强区域间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沟通,开展结对子、建基地、签订定向培训协议、定点招工协议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推进了区域间劳务交流与合作。

  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开始出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人数约为35万人。不少地方党委和政府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和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表彰返乡创业的先进人物,提拔重用返乡创业人员充实基层干部。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8-04-08/110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