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妹变身电脑室管理员搬运工跳槽当平面设计师
微软昆明社区学习中心挂牌 本报记者 苏颖 摄
“南坝劳动力市场可以免费学电脑?”3月21日,本报报道微软公司来昆开办社区学习中心,免费教昆明农民工学习电脑的新闻后,本报热线不断接到市民来电咨询,怎么报名?可以培训多长时间?培训之后有没有证书等问题接踵而至。一周来,“打工先到南坝学习电脑”,也成许多正在劳务市场找工作的农民工议论最多的话题……微软“潜力无限—社区技术培训”旨在开创培训地点与目标人群零距离接触的成功典范,培训如何真正帮助农民工?这样的首创在昆明能够走多远?带着这些问题,前日,记者再次走进微软昆明社区学习中心。
劳动力市场有个热闹的“网吧”
南坝劳动力市场角落里,社区中心格外醒目,在一旁的报名处,短短几分钟就有10多位农民工填写了报名表。这边报名火爆,那边培训中心也不断传来“噼里啪啦”敲击键盘的声音。记者推门而入,看到屋内40多台电脑前端坐着专注学习的农民工。几名来自云南大学的志愿者正在一一解答学生疑问,乍一看,还以为走进哪所高校电脑教室。常到这里培训的农民工朋友们,都说这里是一个免费网吧,但与外面的网吧不同,在这里他们不是上网聊天看电影,而是学习电脑知识的运用。自从社区学习中心在此成立,这里就成了整个劳务市场最热闹的“学习网吧”。
40岁的念忠生坐在第一排,他刚到培训中心学习仅两天,虽然打字有点慢,但已经入了门。念忠生的职业是开大货车搞运输的,采访时,他感慨自己还是80年代毕业的高中生,那时也算是知识分子,但现在电脑让他成了完全的“文盲”,念忠生告诉记者,自己学习电脑只是想跟上时代的进步,“再不学就落后被淘汰了!”
打工妹与搬运工的“变身”故事
记者在培训中心看到志愿者刘晓红时,她是云南民族大学预科部电脑室的管理员。刘晓红14岁初中毕业就到昆明,做过开单员、服务员、送货员,一份苦差事就是一份心酸泪。男朋友是大学生,平时谈论的都是刘晓红听不懂的话题,这也让她心存自卑。去年微软培训中心开始试培训时,担任志愿者的男友为刘晓红报了名,短短几天,她就熟练掌握上网下载资料、操作基本技能,生活也由此发生“蜕变”。到云南民族大学预科部电脑室上班那天,刘晓红感慨:“我不仅学了电脑知识,更多学到的是自信!”
同样来自贫困家庭,陈海从建筑工到搬运工做了个遍。拿到免费电脑培训资料时他不相信:“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肯定是骗人的。”但当他走进培训室,用实践证明了自己能够从体力劳动者变成脑力劳动者的理想,成为一家广告公司平面设计学徒时,他把自己的农民工朋友都劝进了微软培训中心。
为农民工搭建一个入城“接触点”
试培训一年来,微软社区培训中心直接培训农民工1000多人,上万名农民工间接受益。挂牌仪式当天,昆明劳动就业服务局副局长张翔、微软大中华区企业传播及企业公民事务总经理陈然峰、法国沛丰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夏黛柏女士、云南大学李泽华副教授作为项目四方合作负责人出席了挂牌仪式。
看着培训中心在劳动力市场成功“落户”,身为官方负责人的张翔兴奋地说,这里除了让进城务工人员学到电脑应用技能,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融入城市的“接触点”。在劳动力市场,每天农民工的流量最大时达两万人次。当大批农民工一出客运站或火车站,通过这个“接触点”能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昆明。而从这种成功的合作方式开始,劳动力市场已经开始计划引进艾滋病防治等项目。
陈然峰形象地用“扛着行李就来上学”来形容“接触点”的作用。他说,根据现在市场需求显示,相对于很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一些有技术的蓝领,包括技术工人成为市场需求的香饽饽。在这里,微软除了提供技能层面的培训,还从培养农民工的兴趣开始,增强自信,挖掘潜力,让农民们有更多发展空间。在这个“接触点”,法国沛丰协会提供非政府组织的理念和项目支持,也是这个项目得以成功实现的基础,而云南大学在培训中心的志愿者贡献让人刮目相看,在这些志愿者中,云南大学在职老师有20人,研究生有75个,本科生有95个,以及两位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