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看看京郊农民谁最忙

零零社区网友  2008-02-20  互联网

        推进社会主义村建设,中心是发展农村经济,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目前,京郊农民的收入和城镇人口相比水平较低、增收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民剩余劳动时间多。北京市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主要出路在于扩大农民就业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另一方面,北京市还大力支持农民自主创业,使农民的创业愿望得到尊重、创业活动得到支持、创业才能得到发挥、创业成果得到保护。一些基层劳动保障部门还积极引导农民从实际出发,选准创业门路,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鼓励农村各类人才成为创业主体,倡导农民外出创业。

京郊农民 合作社里忙分红

        一大早,很多人还沉浸在梦乡中,平谷区一间会议室里坐着的百余位农民却兴致勃勃。他们是联众通达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一大早便兴冲冲地从十里八村聚到这里,来领取他们的年终分红。如今不到半年时间,看到社员们分别领到了几十元至1万多元不等的分红,个个喜笑颜开。

  合作社理事长赵亚军说:“社员在合作社成立时共认股88万元。合作社投资建立的核心料配送中心去年7月底正式投产,5个月向社员提供优质低价浓缩料400吨。每吨比市场价便宜600元至1000元,按每吨700元计,仅5个月就直接为社员让利28万元。另外,配送中心产生的利润在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和养猪风险基金后的可分配盈余为8.2万元,将按二八比例进行现金分红(即20%按股金,80%按社员购买饲料的交易额)。”

  峪口镇猪场场长张青山手里拿到几千元的分红后很兴奋:“我们社员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合作社是我们自己的,由于聘请了中国农科院权威专家作顾问,我们的饲料质量好,不再为市场上质次价高的饲料坑人骗人的现象担心了。另外合作社为降低饲料价格,采取了使用低谷电、低报酬及员工兼职等办法,使饲料处于最低价位。还有就是合作社成立后,兽药经销商们面临压力,主动给我们降价优惠了。此外,合作社还给我们开办了3期实用技术培训班,并开通了24小时的专家咨询服务热线。在以前这些好处是享受不到的。”

  合作社在农村,被很多农民看好。记者在采访中,他们纷纷表示:在合作社里,大伙儿一起干活,干劲儿更足、风险也相对更小。遇到什么事,大家一起想办法,比自己单干更稳妥。

山区农民 民俗旅游忙接待

        如今,南来北往的游客来到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七道梁正白旗满族民俗新村,只要在村口处的接待站简单了解一下,就会选中自己中意的民俗接待户,不仅免去了东家看、西家找的麻烦,更主要的是每家每户的饭食与住宿标准都明码标价,就更令人放心了。

        七道梁村把满族文化“符号”融入整个中心村改造的方方面面,沿袭满族人的传统民居。新建成的正白旗满族民俗新村,农民新房不仅有节能火炕、卫生间,还有太阳能热水洗澡、太阳能街灯,山泉水也流进了厨房。家家配有密闭式垃圾桶,每天清晨村里都有专人清运。如今水清、路平、街净、灯明,实现了农户居所的温暖清洁化和公共设施的安全节能化。

        该村围绕新村建成后发展山区经济体制改革,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了广泛的民主讨论。确定了“一业带多业、一社带多户”,通过建立农民新经济合作组织带领群众发展民俗旅游接待业、共同实现增收致富的发展思路。“七道梁正白旗民俗旅游经济合作社”的成立,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协调和服务作用。使民俗户由最初开村时的9户发展到了现在的23户,占全村总户数的近一半。通过合作社对民俗户开展民俗礼仪、餐饮接待和诚信经营等培训后,民俗户的接待质量、礼仪、餐饮制作水平等有了大大提高。同时,设立合作社接待站,按标准和特色协调安排游客入驻民俗户,也避免了游客“扎堆”和民俗户“吃不饱”现象,实现了民俗户的均衡接待。民俗户李凤明在合作社的帮助下,搞特色“二八席”,由于饭菜地道、风味独特,深受游客喜爱。目前,村里每天都有游人入驻,预计年可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万,仅此人均可增收1000元。

政府鼓励:养山就业 昔日羊倌忙护林

        从2004年开始,北京市通过实施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兼顾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探索出一条城乡统筹的新路。4.3万山区农民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就业,守护全市912万亩集体生态林成为他们的新职业。

        昌区流村镇韩台村的100名“羊倌”如今当上了生态林管护员,现在他们每天都要戴上红袖标,出门上班,上班的地点不远,就是村里的1700亩山场。

        春天种树,夏天抚育林木,秋冬季节护林防火,当上了护林员的村民对工作尽心尽力。北京山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62%,达10400平方公里,在北京城市空间战略中,山区被规划为绿色生态环境带,实行禁牧、禁猎等五禁措施。山林保护起来了,同时带来了一个实际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山区农民的收入和生活。经过市委、市政府的调查研究,2004年12月,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4.3万农民对全市912万亩集体生态林进行管护,月人均补偿400元。

        有了看山的政策,韩台村100多号劳动力就业率达到100%。去年村里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比上年翻了一番。目前,全市已建立起一支150人的基层教师队伍,累计培训18.9万人次,平均每位管护人员一年至少接受3次培训。生态林补偿机制实施几年,全市共兑现生态林补偿资金数亿元,山区农民因此人均增收数百元,全市121万亩生态林得到有效抚育。

记者手记:农民增收 城乡差距在缩小

  如今,京郊农民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在合作社里,由于有了带头人将种养殖提升了一个层次,在转移就业中,农民们不在急于上岗就业,他们热衷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一技在身,走遍天下”。山区农民通过生态林补偿机制,改变了过去“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现在依靠“养山就业”,农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些忙碌的身影,出现在村建设的大好局面下。与以往相比,京郊农民在就业观念上、就业形式上都有了不小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全社会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今天,北京农民的就业市场绝对不能用冷清一词来形容,前有合作社探路,后有自主创业、进厂就业当主攻,而“养山就业”、农民大批转移就业更是让人充满了憧憬和期待,农民进城做个小买卖和在家搞个民俗游等就业方式也是做得有声有色。

        过去,京郊的农民把进城叫做“上北京”,一个“上”字,隐喻着城乡的落差。像有一道无形的壁垒横亘其间,在同一个北京,城与乡,似乎还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然而今天,当建设社会主义村的大幕在京郊拉开,农民们通过各种形式实现了就业及转移就业,人们欣喜地看到,北京的城乡发展模式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嬗变,城乡的界限在变得模糊,距离在拉近,差距在缩小。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8-02-20/109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