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湖北:“招工难”催生新举措留住外出农民工

网友投稿  2008-02-21  互联网

        楚天都市报消息(记者 苏永华 魏曦)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地处内陆且一直是“劳动力富省”的湖北到底怎么了?招工难的真正成因是什么?如何破解?一度被当作地方政绩之一的“打工经济”,有了需要重新审读的必要。

        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影响招商引资环境、影响地方经济增长。

        这是越来越严重的“招工难”现象最让政府心急的地方。三个因素互相独立,又环环相扣,互相作用。

        “新锐城市”汉川,连续三年缺人手;

        “裁缝之乡”潜江,去年春节后发生了争夺缝纫工引发的冲突;

        从来都是人多为患的“百年老街”汉正街,连“扁担”也出现了不够用的时候;

        黄冈、十堰、咸宁等劳动力“富市”也频现用工“饥渴”……

        近两年,源源不断的缺工信息,屡屡从传统劳务输出大省湖北各地冒出来。其蔓延速度之快,令省劳动就业部门也大感“不容小视、时间急迫”。

        全省缺工50万人 偏远山区未能幸免

        “在我省,这不是局部现象,已具有普遍性。”这是湖北省劳动就业管理局党委书记党铁娃的说法。因为连竹山、郧西、通城、大悟等欠发达山区也出现了这一难题。

        作为湖北省就业指导和服务机关的负责人,党铁娃坦言,从前年起在全省出现的这一现象,现在已不分地区、不分行业。且以今年春节后最为明显。

        按目前该局掌握的情况,省市招工情况已出现了三个转变:

        从技工难招,向熟练工、技工都难招并存转变。以武汉城市圈内的仙桃市为例,过去熟练工较为充裕,技术工较为紧缺,到了现在,缺工种类中熟练工已占了82%,技术工只占18%。

        由“用工难”向“留人难”转变,部分企业陷入了“招工——流失——再招工——再流失”的困境。

        由企业选员工向员工选企业转变。企业每年不得不为招人花费更多人力、物力。

        不过,在很多经济学者看来,最后一个转变的成本,最终仍会影响到劳动者收益。

        孝感市一家民营企业,为招满600名工人,节前就动员员工介绍亲戚朋友来企业上班,节后又到大悟、安陆、应城等地招工,但仍有300多人的缺口。

        在仙桃、宜都、汉川等地,由于县域经济招商引资力度大、经济发展快,缺工现象尤其严重。

        省劳动就业管理局测算,目前,全省企业缺工50万人左右。

        仅仅在五年以前,对于省就业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而言,还是个“不可能想出来的数字”。

        “优质劳力”何以远飞? “饥不择食”留下隐患

        对省内企业招工难的成因,管理部门的认识其实非常清醒。

        省劳动就业管理局农村就业处副处长董伟才对此的概括是四点:

        第一,国内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外省特别是沿海以相对较高的待遇,“抢”走了我省大量优质劳动力。有统计显示,35岁以下的青壮年中,79%以上去了沿海。

        目前湖北农村在家的人中,你能看到的多是“3860部队”——带着孩子的中年妇女和年过六旬的老年人。

        第二,产业企业层次偏低,工人工资待遇偏低。很多地方招商引资“饥不择食”,重数量、轻质量,引进项目技术含量偏低,有些项目来的时候,就是打定了靠廉价劳动力赚点利润的主意。

        就业部门的调查显示,在省外务工,工资普遍比省内高出30%左右;在省内大中城市务工,比在县市要高出20%左右。在对优质劳动力的争夺中,仍然存在“赢家通吃”这一经济现象。

        第三,劳动条件差,伤了劳动者的心。省统计局有一份抽样调查显示,现在省内务工者的劳动保障情况,比在省外明显要差。劳动合同签订率、参加社会保险比例分别比省外低出8.8%、4.96%。

        第四,伴随沿海产业升级,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渐成气候,加上本地中小企业遍地开花,使得企业用工急剧增加。

        市场放出“信号弹” 人力价值正在回归

        “招工难”问题,已开始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去年,浙江一家企业打算到黄石办一家服装厂,需要70名缝纫工,结果在当地一个人也没招到,项目夭折。

        在深圳的一家港资制衣公司,常年缺工超过50%,转到广水市投资办厂,需要制衣工人2000人,但因无法招到合格工人,告吹。

        不少外地投资者是冲着湖北劳动力资源丰富、“便宜”而来的,在招工上“栽跟头”于他们而言,根本不可忍受。

        这一现象综合起来考虑是好是坏,现在还无法简单地下判断。

        省就业促进会会长周腊元说,在大面积缺工的压力下,企业最终不得不走提高工人待遇这条路。

        在此情况下,那些依靠低工资来降低产品价格,以换取大额订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家具、电子等企业,在加薪的压力下,企业竞争优势势必丧失。

        这也是市场之手推动产业升级的一大趋势,虽然这一趋势对多方而言可能都会比较痛苦。

        大面积“招工难”的背后,也是农民工意识的觉醒和劳动力价值回归的表现。在农业税等负累渐趋于无的大背景下,农民工越来越有实力“用脚投票”。

        周腊元说,这种现象给地方政府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要像招商引资一样重视企业用工,否则,最终伤害的只能是自己。

        重新审视“劳务富民”:送走价值,留下负担

        和湖北一样,往前推10年,国内众多内陆省份曾一度以劳务输出大省,“打工经济”而受益。现在,这一思路到了需要重新审读的时候。

        劳务输出以前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起过“富民强县”的作用。但省就业促进会人士说,也不能片面夸大它的作用,其得失之间的那本“账”现在有新的算法。

        不可否认,在国企职工大量下岗分流、内陆新增劳动岗位严重不足的前些年,沿海产业集群为包括湖北在内的内陆劳务大省,化解了很大的就业压力。

        近两年,湖北省的技校毕业生中,75%以上流向了沿海发达地区。外地很多企业与全省高职、技校、就业训练中心建立了直接的劳务合作关系,学生尚未毕业就被“订购”一空。

        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将一生中最值钱的时光留在了外地,将创造的价值也留给外地,但未来,他们返乡后的养老等问题,很多却将留给输出地的湖北,“对务工人员、对输出地政府,有些不公平。”

        意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不过现在还不晚。

        周腊元警告,不重视这一问题,长此以往,将影响社会和谐,甚至制约“中部崛起”战略在湖北的实施。

        我省就业部门开出的建议是:加大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力度,特别是用工需求大、经济发达的地方应该想方设法优化本地劳动力配置,改善劳动者就业环境,首先满足当地企业的用工需求。

        只有在留住本地劳动力的基础上,再想办法吸引外地劳动力,才有可能。

        当然,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候,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招工难对经济发展起初是有制约作用的,但解决得好,它完全可以促进地区形成充分涵养、开发和利用劳动力的合理机制。这对务工人员来说,才是真正的福音。”周腊元说。

        善待农民工 留住“南飞雁”

        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邵汉生表示,今年湖北省将采取五大措施,引导、动员广大农民踊跃到本地企业务工,缓解省内企业“招工难”问题。

        邵汉生表示,“招工难”已引起省委、省政府的关注,正在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扭转省内企业的“招工难”状况,也是今年我省劳动保障工作的一大重要内容,将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加强转移培训力度,优先安排培训补助资金,加大对主要面向省内企业用工需求的对口培训的扶持力度。

        健全就业信息网络,解决企业用工和农民工求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强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劳务信息咨询方面的服务。如省劳动就业管理局最近推出了“农民就业直通车”信息化平台,将招工、培训等信息通过短信、网络、电话等多种形式发布。

        通过政企结合、校企结合、村企结合,以及举办主要面向本地企业的劳务招聘会、洽谈会等形式,引导农村劳动力富裕的地方与县域经济发达、用工紧张的地方搞好对接。

        劳动保障部门将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类损害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违规案件,用法律手段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以调动农民工积极性,加快他们的转移步伐。

        推动落实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使他们在就业、工资支付、子女教育、卫生、法律援助等方面与城镇就业人员享受同等的权益。

        邵汉生同时表示,企业应适当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水平,按规定为其办理社会保障,加强技能培训等,以增强企业的吸引力,招得到人,留得住人。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8-02-21/109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