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南京市六合区 科学发展富农民

网友投稿  2008-03-13  互联网

  一个小镇,30多户人家办超市,家家年进账10万元以上;一个456户人家的石材专业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不稀奇,投资买车在农村跑出租的生意兴隆得做不及……自2002年撤县建区以来,曾经是落后“农业大县”的南京市六合区,富民的步伐越走越好越快。2007年,全区5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43元,比上年增长14.5%。与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03元相比,半年就挣回了区划调整前农民全年挣的钱。

  特色产业打造农民增收“聚宝盆”

  “没有六合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南京的全面小康;没有50万六合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六合的全面小康。”南京市副市长、六合区委书记李琦说。因此,在全面奔小康的路上,致富农民,就成为六合工作的“重中之重”。

  六合区龙袍镇的蟹黄汤包,清末时就已负盛名。为了把小包子做成一个大产业,政府从2001年开始,精心包装了一个龙袍蟹黄汤包节。连办7届的汤包节,名声越办越响,人气越办越旺。全镇从事蟹黄汤包餐饮业和相关产业的农民近五千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5%,人均增收近千元。

  像龙袍这样依靠特色产业富民的村镇,在六合可谓遍地开花。雨花石之乡——横梁,鹅卵石、石英砂资源丰富,单是地处偏远的徐营村,456户人家,就有330户从事雨花石及其衍生产品的加工和贸易。这些农民生产的雨花石、五彩石、园林石、滤料石,每天由集装箱卡车从农民家里拉到港口,径直销往欧美市场。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六合近年来已经培育了17个万亩农业生产基地。

  工业强区让昔日农民捧上“甜饭碗”

  在推进全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六合区坚持将发展工业作为富民强区的重要方略来抓,仅2007年一年,就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63个,其中3000万元以上项目132个。法伯耳纺织、兰精纤维、ITT系列泵、清江生物能源一期等46个大项目建成投产。除了考虑外来企业的投资强度、科技含量、环境保护等因素外,吸纳当地农民就业多少,也是六合衡量外来企业的一杆标尺。投资4.5亿美元的法伯耳纺织有限公司,5年后全部建成时,吸纳劳动力总数将达到5000人。六合区区长李世贵说,作为六合重点扶持的富民产业,全区各街镇的服装、玩具出口企业,总数就超过了200家,10万缝纫工已成为六合响当当的富民品牌。

  据介绍,区划调整4年来,通过六合区、沿江工业开发区、化工园区“三区”互动,六合构建了重化工、精细化工、钢铁、纺织、机电5大产业板块,规模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4.4%,李琦说,发展工业,就要有大手笔、大气魄。未来5年,六合将以临江经济、规模经济和园区经济为重点,构建以“三带六园”为主体的现代大工业框架,不但要建成全国重化工产业领先区,还要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示范区、南京江北现代化新市区和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休闲区。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2007年全区工业累计投入93.34亿元,完成年计划103.7%,比上年同期增长46.4%。其中城镇以上工业投入53.32亿元,农村工业投入40.02亿元。

  劳力转移为富民安上“望远镜”

  已经在思想上完成从“六合农民”到“南京市民”转变的六合人,如今,早已不满足把挣钱的眼光局限在家门口。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小镇新篁,“一擦背、二跑堂、三打井、四装潢”4支农民打工大军,近年来走南闯北,在全国都叫出了一定的知名度。单是擦背一项,全镇就有5300人散落在北到哈尔滨、南到深圳的桑拿浴室,每年挣回来的钞票都在6000万元以上。最壮观的是春节前一个月,镇上邮局收到的汇款单要用帆布口袋装。

  以一曲《茉莉花》声名远播的八百桥镇,有一家星月毛巾厂,是全国总工会确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地。厂里不少纺织女工通过培训后被送到日本“研修”,3年就能净挣18万元到20万元。经过几年的出国闯荡,昔日因满口“六合话”被南京城里人笑话的农家妹子,大多掌握了流利的外语,她们当中还有好几个人被日资企业聘为翻译甚至主管。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显示,2007年,六合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达1.6万人。5年来,全区累计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达10.4万人。

  曾经封闭保守的六合人,正大踏步走向天地四方。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8-03-13/109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