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07年吉林省劳动保障工作成效显著

零零社区网友  2008-01-10  互联网

07年12月28日,吉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长会议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区的劳动保障局长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7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研究部署明年工作。

    据了解,吉林省全年劳动保障工作主要目标任务已全面完成,部分超额完成。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20%;创建充分就业社区940个,完成全年任务的112%;实现劳务输出375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4.2%,其中实现境外就业21.83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4%;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2%,比年度计划下降了0.58个百分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54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1.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29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1.8%;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已达405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1.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99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4.7%;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67.5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8.1%。

  (一)十件劳动保障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年初以来,立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根据今年劳动保障工作任务,厅党组确定并向社会承诺努力做好十件劳动保障民生实事。全省劳动保障系统积极围绕这十件民生实事,充分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层层建立包保责任制,明确推进落实措施,经过努力,十件劳动保障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全省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创历史新高;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基本解决,到6月底全省援助零就业家庭4.7万户,安置就业6.4万人,实现了每个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在今年6月份就实现并保持了动态为零。三年开发10万个公益性岗位任务全面完成,当年开发3.6万个,完成年初计划的101%。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顺利落实,全省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增长养老金89.5元,增幅达11.9%。城镇居民医保扩面强力推进,全省扩面任务超额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07.6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6.5%,其中高技能人才培养4.2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5%,低保家庭适龄子女技能培训招生1.08万人,完成年初计划的108%。农民工工资当期支付率100%,实现当期无拖欠。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7%,完成年初目标任务。12333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开通,不到半年时间受理电话总量就已突破8.5万人次。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程取得成效。强化社保基金监管,基金合规率100%。这十件劳动保障民生实事的落实,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一些最切身、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劳动保障服务民生、保障民生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和发挥。

  (二)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统筹城乡就业初见成效。2007年,全省劳动保障工作着眼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转变为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努力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转变为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努力把城乡二元经济转换的过程转变为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积极扩大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劳务经济是省政府正确判断全省城镇化进程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年初,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按照省厅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在此基础上,省、市、县、乡分别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在全国属首创。同时,与省有关部门制定了《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管理制度》、《劳动力资源统计及对外发布管理制度》,为统筹城乡就业提供了基础条件。突出抓基础建设,建立健全了为农村劳动力服务的工作网络、技能培训等制度,实现规模化、组织化和品牌化输出,吉林省有9个品牌被评为全国劳务输出优秀品牌。抓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服务,认定93所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通过实施“春风工程”和“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已经达到81.2万人;组织针对农村劳动力专场招聘会300余场,开展送岗下乡200余次,近30万农民受益。白山等市积极创民工服务体系,探索服务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新做法,有力地促进了转移农民工技能就业和稳定就业。突出抓输出,确定了一批重点输出城市和输入基地,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四平市开展了“个、百、千、万”工程,统筹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松原市创新、推广劳务派遣形式,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将境外就业纳入劳务经济中进行统筹安排和谋划,通过采取“八抓”(抓思路、抓载体、抓目标、抓政策、抓培训、抓对接、抓服务、抓宣传)、实施“金桥工程”等措施,有力地推进境外就业工作较快发展。延边、蛟河、东丰等地群众境外就业热情高涨,境外就业形势喜人。全省全年农村劳务收入211亿元,人均收入1490元,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30%左右,劳务经济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带动就业。围绕全省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连续四年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有24个部门开展了35项系列活动,培养了一批创业骨干、征集了一批创业项目、建设了一批创业基地、推广了一批创业成果、宣传了一批创业典型。同时,实施“万名小老板”培训促创业工程,全省创业培训4.3万人,创业促就业成功项目已达5998个,带动了20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各地在创业促就业活动中大胆创新,长春市开办了“创业大讲堂”、宣传创业知识,推介创业项目;吉林市建设了创业孵化园区推进创业,有效地带动了就业工作的开展。三是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促进就业。今年,先后出台了扶持民营经济、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及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政策举措,落实了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减免税费,政府出资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和免费开展职业介绍及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累计发放10.4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全国排名前四位;担保基金到位率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完成年计划的210%;全省平均回收率高于全国7.1个百分点,省本级和松原市持续保持回收率100%;21个县(市、区)发放规模超过了千万元,其中蛟河市累计为1427人发放小额贷款3924万元,带动4994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全省平均每6716元小额贷款可创造一个就业岗位,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创业成功率使小额贷款的政策扶持作用越发明显,已累计带动全省14.96万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加强失业调控,两次拨付省级失业保险调剂金1.08亿元。通化市创新失业调控机制,调控到人,扎实有效,值得各地借鉴。四是完善就业再就业援助措施,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年初以来,各地建立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机制,加大援助力度。辽源市对城镇零就业家庭采取“帮、包、保”措施,逐级落实责任制;白城市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开辟了“4050”人员就业新渠道;吉林市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培训投入,保证低保家庭适龄子女职业技能培训效果。全省帮扶措施的不断完善,为全省在较短时期内基本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推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职业培训进展明显。目前全省县(市、区)人力资源市场使用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规范职业介绍、求职登记等服务流程,促进了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高效流动。全年下岗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23.6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17.9%;六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年初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通化等市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为技能人才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社会氛围。规范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全省全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22.81万人,是完成鉴定人数最多的一年。七是妥善做好关闭破产企业、主辅分离及改制企业职工安置工作。严格审核职工安置方案,加强对安置全过程的指导、服务、协调和监督,做好再就业援助服务,全年共安置各类职工28.8万人。

  (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民众得到更多实惠。2007年是完善全省社会保障体系进展较快的一年,实现了新突破。一是社会保险扩面进展较快。全省五项社会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1697.9万人次,比去年增长了37.6%。特别是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对城镇居民医保扩面工作十分重视,牵头抓总,积极协调,强力推进,比如长春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动保障部门措施得力到位,全市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任务;辽源市通过完善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带动和促进城镇居民参保。在全省努力下,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去年试点50万参保人数的基础上,一年增长8倍多,不仅完成了省政府提出的民生实事目标任务,而且提前两年完成了国务院提出的目标任务,为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进行了探索创新,被誉为“吉林模式”,得到了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部际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和督查组的高度肯定,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以高风险行业人员参保为切入点,全面落实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平安计划”,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达到35.4万人。二是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幅度较大,退休人员得到了实惠。2007年,全省共有135.8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增加了养老金,全省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862元。三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步伐加快。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先后制定了《吉林省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意见》和《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农民工养老和失业保险试行办法》。加强企业年金制度建设,下发了《吉林省“十一五”期间企业年金推进指导性计划》,完成了原有企业年金移交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年金工作的通知》,将企业年金税前列支比例由4%提高到6%,年内新增年金企业38户。提高了工伤职工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和生活护理费待遇标准。四是基金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监督工作的意见》,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开展对社会保险基金的专项审计,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制度、内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在全省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基金安全检查,确保了基金安全和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四)积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2007年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任务较重的一年,全省在妥善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突出问题的同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对建立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一是再次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经省政府批准,今年在去年调整的基础上,再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分三个档次: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市区为650元;其他各市州和珲春市、延吉市市区为600元;其他各县(市)为550元。通过最低工资标准的落实,大幅提高了低收入者工资收入水平;及时发布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企业合理确定工资增长幅度。二是在全国率先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此项工作受到了劳动保障部的高度关注,各地对这项新工作也很重视,按照省里部署,搭建了工作平台,明确了工作内容,建立了完备的制度。长春市领导重视,舍得投入,基础扎实,进展较快,在全省起到了示范作用。预计到年底,全省将完成7.1万户用人单位、涉及88.7万职工的劳动用工备案基础信息的采集工作。三是推进企业解决工资拖欠工作力度较大。按照劳动保障部和省政府的要求,全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推进企业解决工资拖欠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基本摸清了拖欠工资底数,省直八个部门也加大清欠力度,全面完成了全年清欠计划任务。同时,出台了《吉林省企业工资支付条例》,初步建立了解决企业拖欠工资的长效机制。四是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迅速有效。山西省“黑砖窑”事件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由省厅牵头、省直9个部门参加的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专项行动期间,全省共督促用人单位8946户次,为10.26万名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补缴社会保险费和补发工资;清退童工30人,吊销64户非法经营单位的许可证或营业执照,取缔无证照违法经营用人单位125户。五是扎实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在建筑、住宿和餐饮业开展了“签约行动”,落实了目标责任制,建立了科学的统计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劳动合同签订率的提高。六是扎实做好劳动保障信访仲裁、监察执法等维稳工作。将劳动保障信访工作纳入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目标责任制,上下配合,集中处理了一批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来省进京上访规模、次数有较大幅度下降。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为25万人补签了劳动合同,为11万人追发拖欠工资6000万元,督促用人单位为470万人缴纳社会保险费4.1亿元。全省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710户,存储保证金1.73亿元,为15.3万名农民工清收拖欠工资3580万元,实现农民工工资当期支付率100%。七是完成了提案和建议答复工作。2007年省本级共答复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提案、建议26件,答复率100%,在答复中坚持“面对面沟通、零距离接触”,受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好评。八是与相关部门配合,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五)劳动保障能力建设迈出新步伐,为民服务水平得到新提升。全省劳动保障自身建设继续推进。一是全省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全省劳动保障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取得显著进展。12333劳动保障咨询电话和劳动保障综合服务网于7月19日正式开通;省劳动保障数据中心运行平稳,数据存储量逐渐扩大;统筹规划市州金保工程建设,建立省市联动的信息系统,延边等地的金保工程建设进展迅速;完成全省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工程建设招投标组织实施工作,落实项目资金6500多万元;全省统一的“劳动99”软件本地化实施工作全面铺开;省厅门户网站服务功能扩大,社会反响较好,被省政府评为省直部门示范网站。二是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进一步落实。全面推进软环境和政行风建设,深入开展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在全省评选出100个优质服务窗口的基础上,推荐了长春市人力资源市场等11个单位为全国劳动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受到劳动保障部的表彰。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强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再造行政审批流程,有四项行政审批减少了办理环节,三项行政审批共缩短办理时限25个工作日。三是劳动保障立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出台了《吉林省劳动合同条例》、《吉林省个体工商户雇工工伤保险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四是加强了对劳动保障重大和长远问题的研究。以劳动保障协会为平台,加大对劳动保障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国际“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论坛”,中、日、韩、欧盟、美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作了发言;加强国际交流,与法国、欧盟推进劳动保障合作项目;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讲座。对推动全省劳动保障工作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五是加大了劳动保障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宽松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目前全省已建立起一刊、一网、一报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劳动保障宣传平台。《劳动保障世界》杂志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广泛,新创办的《吉林劳动保障》报纸反响较好。注重树立宣传劳动保障先进典型,组织了全省劳动保障典型事迹报告会,举办了《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知识电视大赛,与省电视台合办了“民生零距离,有事您说话”进社区咨询活动,与省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劳动保障之窗》节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社会反响。中央级媒体多次对全省劳动保障工作进行了报道。今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先后11次、《人民日报》共7次其中头版3次,对全省发展劳务经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居民医保等工作进行了报道,中央宣传部9月份组织了8家中央媒体深入双阳等地采写了发展劳务经济经验,进一步扩大了吉林省劳动保障工作在全国的影响。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8-01-10/109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