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返回 打印

素质提升,成就农民工的发展之路

零零社区网友  2007-10-16  互联网

27 岁的唐丽丽来自浙江省淳安县的一个小山村。 10 年前,她来到杭州打工。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她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活儿,一个月拿几百元钱。“每天下班后累得躺在床上都不想动。那时的梦想是当个坐办公室的白领。”唐丽丽说。   现在她的梦想基本实现了:作为公司总经理助理,她能熟练地使用电脑,跟各种文件打交道,还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收入也比以前增加了许多。眼前的她,化着精致的淡妆,一身搭配得体的职业装,谈吐自如,举手投足间,再也找不到农村姑娘的影子。    “我的梦想是‘蓝领成才’工程帮我实现的。”唐丽丽说。 3 年前,在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专门针对外来务工者实施的“蓝领成才”工程中,小唐成为第一批考入成人大专院校的务工者之一。    唐丽丽的发展轨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很多打工者的成长历程。对当今许多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进城打工,不再仅仅是为了赚钱生存,而是为了实现自我,真正成为“城里人”。技能培训,融入城市从这里开始    掌握技能,增强农民工就业能力,既是农民工进城的“敲门砖”,也是农民工参与公平竞争、寻求发展的必要手段。    技能培训从农民工进城前开始。早在 2003 年,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就出台了《 2003 — 2010 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根据规划,从 2006 年到 2010 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 5000 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 3000 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    围绕这一总体规划,从 2004 年起,上述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遵循“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 2006 年,在全国范围内又启动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项目。    截至今年 3 月,中央和地方政府共投入资金 21.4 亿元,对全国 860 万名农民工进行了全面的培训,培训对象转移就业达到 70% 。    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因此而改变了命运。今年 31 岁的石新其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原本是湖南新邵县陈家坊镇付阳村农民。高中毕业后就到广州打工,但因为没有技术,只能做一些体力活,一个月收入也只有五六百元。 2004 年初,省扶贫办组织贫困地区农民开展扶贫技能培训。石新其获得在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上钳工培训班的机会,学费、住宿费全免,每个月还有 100 元的生活费。 4 个月后结业时,他顺利地考取了初级钳工证。    在湖南省扶贫办和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推荐下,石新其到了长沙市的长翔公司,负责水处理机生产设备维修,每个月工资 1000 元。     2005 年 9 月,石新其考取了中级钳工证,并于当年 10 月跳槽到了湖南 HEG 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在支援部机械课任液压汽动设备维修技术员。公司各种保险、福利完善,每月工资、补助达 1400 多元。由于技术过硬,去年他被公司评为优秀员工,每个月又多了 100 元奖励。    以前是农民,现在成了一名优秀的技工。石新其感慨道:“扶贫培训,是我生活的拐点,在学校里学到的技术,让我身价倍增。”全面提素,做一名合格的“新市民”     10 月中旬,成都第一批旨在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新市民”学校将正式开学。随之启动的,是由成都市总工会、团市委牵头的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工作。培训是公益性的,对学员完全免费。   “新市民”学校将以城市文明、市民意识为培训重点,帮助农民工了解各种政策,促进他们与城市群体的沟通互融。授课内容以提高新市民的认知水平、城市常识、健康生活方式、情感意志为主,甚至包括说话的技巧,服饰搭配和化妆技巧,了解市区公交线路等。此外,站姿、坐姿、行姿等礼仪也被列入培训的内容。

 

 

  农民工要成为“新市民”,意味着在文化素养、基本礼仪、法律意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在某种程度上这有赖于社会文化的浸润。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有关方面已经开始重视这一点,在培训农民工技能的同时,注重提高农民工的全面素质。  

 

  从 2007 年起,教育部、建设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和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联合要求在建筑工地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培训安全内容知识、礼仪、卫生防疫等基本知识。并硬性要求农民工业余学校的费用主要由工程承包单位来负担。经过半年努力,全国在建筑工地开办农民工业余学校的数量已超过 1 万家。  

 

  业余学校成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助推器”。  

 

  “润物细无声”。不少城里人也慢慢感觉到了变化:农民工言谈举止更文明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德了,与城里人的平等交流多了。尽管当前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但全社会的推动,无疑加快了农民工向“新市民”转变。多措并举,向高素质职工迈进  

 

  “有文化、守纪律、懂技术、有绝招”,这是一名高素质职工的必备特征。如今,越来越多已经获得“蓝领”身份的农民工也在向着这一目标迈进。各级政府通过扶持、引导等方式使农民工有机会接受更方便、更高层次的培训。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蓝领成才”工程,把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办进了企业;深圳市实行弹性学制,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在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甚至连初级工商管理(EBA )这样具有现代气息的培训也面向了农民工。获得大专、高职学历的农民工屡见不鲜。  

 

  如今,在各种劳动技能大赛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农民工的身影。在去年 9 月至 10 月由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举办的全国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农民工成为赛场上的主角,大展风采。

 

   此外,各地还建立了农民工成才的激励机制。不少农民工被评为“技术能手”、“标兵”、“首席员工”等,享受各种补贴。

 

   ……

 

   农民工离开土地,进入城市,随着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文明素养的提升,他们的命运也由此而有很大改变。人们欣喜地看到,农民工正以前所未有的崭新形象出现在城市的大舞台上,他们离“新市民”越来越近了,在他们身上不时闪现出优秀工人的品质。

 

 

  □延伸阅读:  

 

  ■阳光工程

 

 

  阳光工程是国家介入农民工培训的大型项目,通过项目的方式实施。阳光工程主要是输入地培训,即劳动力流出的省、县在农民外流打工之前在当地对他们进行培训。农民工培训内容包括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包括城市文明守则等,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家政服务行业、钳工等制造业、英语计算机等实用办公技能的培训。  

 

  ■“三单”模式  

 

  “三单”的具体含义是“学校出菜单、企业下订单、政府埋单”,政府和企业联合,采用“三单”形式,在培训机构内进行培训。政府在此模式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经费支持,用以解决农民工初次转出时的找工作问题。

  ■开放职业学校  

 

  公办职业学校、成人高校主动或者按照政府要求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入学或参与培训项目。

 

  ■社区培训

  街道和居委会发挥服务基层、贴近基层的优势,积极利用自身的各种管理项目和教育资源,为工作和居住在当地的农民工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包括开放社区教育资源,设立专门服务和培训机构等。



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7-10-16/108344.html